新生儿每天吃多少奶 照顾新生儿需注意这7点

发布于 2022-07-08 16:09

母乳喂养时,新生儿需要多少牛奶?或者如何喂养,让母亲喂养不累,婴儿也能完全吸收?通过这一章,让母亲在喂养的路上更方便。

事实上,只要仔细观察,你就能发现婴儿的习惯哦,下面的小边为你分享新生儿通常每天吃多少牛奶,如何照顾新生儿你看一看。

喂奶姿势正确更加分人之初产后护理之家护理长洪佩菱表示,哺喂母乳时尽量每次更换不同姿势,让宝宝藉由吸吮刺激不同乳腺,降低塞奶发生率;若妈咪感觉到乳房某处阻塞,亦可藉由哺乳姿势的调整,缓减乳腺阻塞情形。

通常宝宝下巴对准的位置吸力最强,妈妈可以找到最合适的哺乳姿势。

以下介绍适合新生儿的喂养姿势:摇篮姿势是新手妈妈的入门姿势。

妈妈的肩膀放松,背靠在椅背上,宝宝的头枕在妈妈的肘部,抱着宝宝的手和大腿可以放母乳喂养枕头,枕头支撑,让宝宝和妈妈的肚子靠近,喂养注意宝宝的上唇乳晕应该暴露更多,下巴靠近乳房,这个姿势可以刺激内乳房。

这种橄榄球姿势适合婴儿在含乳不易时使用。

喂食时,将婴儿夹在腋窝下,用手保护头部,将嘴朝向吮吸的乳房,然后用另一只手握住乳房。这样,婴儿也可以吸到乳房的外侧和下侧。

侧卧喂养适合夜间哺乳、产后伤口未愈合或疼痛。

侧躺喂食时,妈妈和宝宝面对面,妈妈侧身稍微后倾,避免闷宝宝呼吸道,宝宝头部以下可以用枕头或毛巾卷支撑,侧躺姿势应注意避免向前压宝宝,建议家人在旁边,帮助宝宝回到婴儿床。

这种姿势可以刺激乳房下侧的乳房。

判断新生儿奶量洪佩菱护理长提到,目前新生儿(5公斤以下)奶量可依以下计算方式做为参考:每公斤×(150?180c.c)÷每天餐次=一餐的奶量。

因此,以体重3公斤的新生儿为例,如果每3小时喂食一次,每天喝8餐,每餐的牛奶量约为56?68c.c;比如4小时喂一次,一天6餐左右,每餐奶量7590c.c。

亲喂是根据宝宝的需要,刚开始新生儿需要每天喂23小时,每天喂812次左右,少量多餐。

观察饱足信息亲喂妈妈总是担心宝宝不饱,事实上,你可以通过以下三种信息了解宝宝是否饱。

1.观察乳房:宝宝吮吸时听到吞咽声,乳房逐渐变软,说明有吸母乳;宝宝可以每23小时再吮吸一次。

2.观察婴儿:当婴儿饱了,嘴自然松开,头会转移到乳房,放松四肢,睡眠稳定。

3.观察尿布:只要每天6片尿布湿润,排便顺畅(超过3次),即当天婴儿的牛奶摄入量足够。

宝宝溢奶或吐奶怎么办?新生儿食新生儿食道与胃之间的贲门括约肌尚未完全发育,不能完全饮用牛奶「锁」在胃里,可能会产生溢奶。

如果宝宝吐奶,可能是因为喝奶太急,吮吸过程中吸入太多空气或者奶嘴孔大,容易导致吐奶。建议宝宝喝20ml?30ml先打嗝,再继续喝。

溢奶时观察34天,看宝宝的生长曲线、活动和排泄情况。如果一直保持正常,就不用担心了。

相关推荐

健康早知道 更多

Q
补牙材料结合处裂开

回答:补牙材料结合处裂开是很多人会遇到的牙齿问题,主要与咬合创伤、牙齿缺损过大、护理不到位等原因相关。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尽早就医,通过专业治疗及时修复,以免影响牙齿健康。 1、咬合创...

Q
肾损害吃什么食物调理好

回答:肾损害患者在饮食上可以选择一些富含营养、易消化、且对肾脏负担较小的食物,比如菠菜、西蓝花、牛腱子肉、鸡蛋和低脂牛奶。这些食物可以辅助补充营养,帮助肾脏功能稳定。但需要注意,食物调理...

Q
促进消化的食物有哪些

回答:促进消化的食物有很多,日常生活中适量摄入这些食物可以帮助维持肠胃健康,改善消化功能。但需要注意,单纯依赖食物并不能直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有严重不适,还是要咨询医生。以下几种食物对...

Q
吃辣椒胃灼热怎么办

回答:吃辣椒后如果感到胃灼热,您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缓解这种不适感。辣椒虽然美味,但它的辣味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引发灼热感。为此,可以尝试多喝水、喝牛奶或在必要时服用药物来减轻症状。 ...

Q
自闭症孩子怕热水器

回答:自闭症孩子可能对热水器产生恐惧,这种情况可能与他们对水的恐惧有关,或者是因为热水器的存在使他们在洗澡时感到不适。家长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来判断这种恐惧是否存在。了解孩子的...

Q
登革热的四大流行特征

回答:登革热,这个由登革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它有四个显著的流行特征: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临床表现。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 1、传...

Q
艾灸可以治疗哮喘病吗

回答:艾灸可以作为哮喘患者的辅助治疗方法,但不宜单独依赖它来治疗哮喘。艾灸具有一定的祛湿散寒作用,而哮喘通常与外感风邪、痰浊内蕴相关。适当进行艾灸可能有助于改善哮喘症状。然而,艾灸并不能...

Q
十个月宝宝生长发育缓慢的原因

回答:十个月大的宝宝如果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的现象,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缺锌、缺铁性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遗传代谢性疾病以及染色体异常等。为了帮助宝宝健康成长,家长需要根据具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