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于 2011-11-07 09:07
发布于 2011-11-07 09:0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16日在内罗毕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和“京剧”,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另外,经正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15日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以及“麦西热甫”被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麦西热甫”广泛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社区,是实践维吾尔人传统习俗和展示维吾尔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艺、戏剧、杂技、游戏、口头文学等的主要文化空间,是维吾尔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重要部分。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福建沿海木船制造的一项重要的传统手工技艺,以樟木、松木、杉木为主要材料,采用榫接、艌缝等核心技艺,使船体结构牢固,舱与舱之间互相独立,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结构形式。该技艺是人类造船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对提高航海安全性起到了革命性作用。
中国人毕昇于公元1041—1048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公元1298年王祯创制了木活字。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见证着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目前,这种古老的活字印刷术至今在浙江省瑞安市传承和使用。
中医申遗道路曲折
针刺或为“非遗”突破口
据悉,在最初阶段,中医是作为一个整体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介绍,中医历来被视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2005年起,柳长华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办主任,负责中医申遗日常事务。
2006年5月,传统医药类项目申报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医药作为第九大类进入国家名录,成为中医申遗工作突破性进展的里程碑。
但是,整体申遗遇到了难题。大中医又有针灸、又有著作、又有技术、又有药,包罗万象,而联合国有关部门对申遗的要求是越具体越好。
中医申遗思路面临调整。“单把中医针灸拿出来申遗,也是为了适应申请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说。
不过,“中医针灸申遗,不是保护中医针灸的一招一式,保护的是传统中医思想,是文化的多样性,是民族文化的根。”柳长华强调。
今年9月,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透露,中国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中医针灸申遗的申请,有望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遗不是“免死牌”
中医、针灸发展状况堪忧
“针灸在中医体系的地位应该是最高的,中医就是从针灸发展来的。”谈起针灸的历史,89岁的针灸大师程莘农竖起大拇指说。
但是,如今针灸的发展,状况堪忧。
首先是“灸法”面临失传。针灸由“针”和“灸”构成。可如今针灸诊所却“有针无灸”,中医学界也存在“存针废灸”的声音。
人才问题也困扰着中医针灸界。由于针灸在海外收费较高,国内大量针灸人才外流。
“经济效益太差”,导致针灸在医院诊疗体系中走向边缘化。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赵京生说,如果给医院最不赚钱的科室排个名,针灸绝对可以位列三甲。
如今,针灸进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人由此认为,有了一张很有分量的“免死牌”。但也有人提出,这张“免死牌”能保护它发扬光大吗?
“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中医针灸就能自然得到保护,这仅仅是一个契机”,柳长华说,“申遗为发展中医药提出了新要求,下一步我们将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好中医。”
扩展阅读:
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中国已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昆曲、中国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
详情可登录针刺专题http://tcms.fh21.com.cn/ts/zc/。
上一篇 : 中医穴位电针戒除酒瘾方法
下一篇 : 针灸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与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