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养生:男人精液过多也是病?

发布于 2014-12-09 10:37

  对很多男人来说,精液量过少是影响自己生育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是,你知道吗?在医学专家的眼里,男人精液过多也是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男性养生专家为你解读这一男性养生的问题。

  男性养生:排精量过多是炎症

  你知道吗?如果数次未排精,或精液量少于1.5毫升,即为精液过少症。说明可能有生殖系统感染、结核病、淋病、睾丸功能异常、内分泌紊乱、尿道狭窄等疾病。而一次排精量超过8毫升,则称为精液过多,往往由精囊炎症和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亢进所导致。正常男性每次射出的精液量为2—7毫升。排精量过多,如超过7毫升以上,也是一种病态,大多由精囊炎症所引起。这时候男性养生就要跟上了。


男人精液过多也是病?

  男性养生:遗精如何预防

  遗精也是令男性朋友烦恼的一件事。造成遗精的原因主要是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减弱性,中枢兴奋性增强,在有有关性方面的刺激时,常可出现遗精。内裤过紧、包皮垢刺激等可导致反射性遗精,包皮龟头炎、尿道、前列腺、精囊等部位的炎症等均可能出现遗精,但大多数是由于缺乏性知识,对性产生了很多误解,而且观看黄色书刊、录像等造成阴茎勃起并射精。所以,男性养生应该避免这些。

  男性养生:刻意禁欲也不好

  纠正这样一个错误知识。性生活中,很多人都错误地认为,精液越多就说明性功能越好。其实,男性性功能多与年龄、雄性激素和雌激素水平、体力和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与精液量没有直接的关联。正常男性的精液中,精浆占95%以上,精子占1%。精浆的主要成分是水,占90%以上,其他成分有脂肪、蛋白质颗粒和无机盐等,与血浆成分大同小异。所以,刻意地禁欲也没有必要。

  男性养生:正常精液标准

  看看自己的身体是否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所规定的正常精液标准,男性的一次排精量应在2毫升─7毫升之间,但精液量与性生活频率密切相关。如一些新婚夫妇,在蜜月阶段性生活比较频繁,开始时射出的精液量较多,可到后来越来越少。原因很简单,虽然人体产生精子、精液的能力很强,一般泄精后1─2天即可补足,但射精过频,还是会发生“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种情况造成的精液过少当然不是疾病,也不必担心,延长排精间隔时间就会不治而愈。类似情况在频繁手淫、遗精时也会出现。

  男性养生:精液简单检测

  男性朋友应该了解一些简单的自我检测方法,以观察精液的性状。正常的精液为弱碱性,有特殊腥味,呈灰白色或乳白色,含有灰白色凝块;排出体外约10—20分钟后,凝块自行液化,变成半透明、混浊的稀薄黏液。若节欲时间较长的人,其精液呈淡黄色,也较黏稠;若出现鲜红色、暗红色,则提示可能有炎症或生殖道损伤。有时夫妻分居一段时间,相聚后性爱频繁且激烈,精囊的压力短时间内降到最低,也会出现暗红色精液。

相关推荐

健康早知道 更多

Q
肾积水手术后能运动吗

回答:肾积水手术后是否可以运动?答案是可以的,但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避免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合理的低强度运动不仅能帮助身体逐渐恢复,还能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术后的不适感。 为什么适度运动...

Q
去年检查尿酸623未用药

回答:高尿酸血症是一个常见的健康问题,尤其在现代饮食习惯中尤为普遍。如果您去年曾检测到尿酸值为623μmol/L,但没有出现症状,那么无需过于担心。单次的高尿酸值并不一定意味着需要立即治...

Q
治疗慢支气管炎中药

回答: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许多人可能会考虑使用中药来缓解症状。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药有复方甘草片、盐酸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复方鲜竹沥液、川贝枇杷膏等。这些药物在医...

Q
2型糖尿病老年人吃的多

回答:2型糖尿病在老年人中是一个常见且需要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当他们出现食欲增加的情况时。这种情况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活动量减少、饮食习惯不佳以及药物使用不当等。理解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措...

Q
吃地瓜西红柿后呕吐怎么办

回答:吃地瓜和西红柿后出现呕吐的情况,可能与食物过敏、食物中毒或急性胃肠炎有关。遇到这种情况,应该第一时间停止进食,并根据具体症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如果症状严重,建议尽快就医,寻求医生...

Q
登革热的毒性有多大

回答: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毒性可以因感染者的个体差异而表现为轻微或严重的症状。在轻症情况下,患者多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酸痛和皮疹等,而重症登革热则可能导致出血、休...

Q
衣服外面有梅毒吗

回答:衣服外面一般不会有梅毒。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传递以及血液传播等方式传染。衣服本身并不具备传染性,因此通常不会携带梅毒病菌。 1、性接触是梅毒传播...

Q
补牙补完能刷牙吗

回答:补牙后能否立即刷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答案是可以刷牙,但需要注意一些细节。使用温水刷牙是个不错的选择,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导致补牙材料脱落或牙龈受损。补牙的目的是修复龋坏的牙齿,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