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典故:伍子胥

发布于 2018-05-29

姑苏古城往西,沿着一条胥江,方圆数百里处的村落,伍子胥的精神被深深植入他们的骨髓——伍子胥是苏州端午的灵魂。只要是伍子胥曾经走过的地方,如今都保留了深深的痕迹——或塑像,或建碑设陵园,或者成就了一处著名的古镇,而就在当地人的生活点滴中,都留下了伍子胥深深的烙印。

穹窿山,因孙武而闻名,却也与伍子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相传伍子胥曾在穹窿山与孙武共同探讨兵法,这里也是他视察和指挥军队的地方;胥口,地名就因伍子胥而设,这是伍子胥抛尸入江所在地,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建起了伍子胥墓和胥王庙,并把伍子胥率领开挖的运河命名为胥江,把附近的小山命名为胥山,濒临的太湖命名为胥湖。

因为伍子胥,这些地方的百姓沿袭了最传统而隆重的端午习俗,并与苏州古城中心地区的习俗遥相呼应。在这些吴地百姓眼中,伍子胥已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而是神一般的存在:他们尊崇他,遇到重大事件总要去拜一拜伍子胥的塑像;他们相信伍子胥仍在保佑着吴地人民,祖祖辈辈流传着关于他的各种传说。千年后的现代,即使神秘的光环渐渐褪去,吴地人依然保持着对伍子胥的一份敬重,端午习俗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延续。昨天,当记者来到胥口镇时,很多当地人正聚集在胥王园里忙碌着,为节日当天全国各地伍氏后裔来此祭祖而准备。

离胥王庙越近的地方端午味越浓

长期以来,胥王庙是胥口、穹窿山一带百姓过端午节的“圣地”,离胥王庙越近的地域,百姓过端午节的氛围就越浓厚。这句话并非毫无根据的夸张,老人们的回忆便是最好的证明。

习俗或许会淡出视野胥王精神却能永存

随着时间的流逝、科学技术的发展,古老的风俗已慢慢淡出百姓的生活,即便古老如苏州这样的城市,也不能免俗。60多年前,陈根大和他的小伙伴们穿了一个又一个夏天的五毒衣,如今已很难寻到;雄黄被现代科学证明有微量毒性,已经很难出现在百姓家中;就连曾经家家户户悬挂的菖蒲,现在都越来越难找到。

“以前过端午节,家门口要悬挂菖蒲、艾草、大蒜,既有避邪的含义,又可以驱除蚊虫。”胥口镇文化旅游公司负责人李庆华告诉记者,“菖蒲是水生植物,胥口曾经遍地可寻,但现在却很难看到。”一周前,李庆华曾组织一群孩子来胥王园参观,孩子们提出想看看菖蒲是什么样,这么简单的一个要求却让李庆华十分为难。寻找了很久,他终于在胥王山庄后面的一个水塘边找到了不多的几株菖蒲:“也许是城市发展太快,也许是旧习俗正被逐渐取代,总之,以后的孩子恐怕没几个认识这种植物了。”

吴地端午习俗背后是江南生活的脉络

同样的端午节,却有不一样的风俗,这显然不仅仅是因为苏州人过端午是为纪念伍子胥的缘故。“这和我们苏州处在江南水乡有关系。”李庆华告诉记者,比如以前的苏州人过端午,要为孩子穿五毒衣,而这五毒衣通常由外婆家准备,“五毒”指的是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种毒虫,每年农历五月开始,天气变得湿热,疫情开始流行,蛇虫的活动也变得活跃起来,苏州是水乡,很多农民的活动都在水中或水边进行,对于这类毒虫也更害怕一些:“旧时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求安宁。”

虽然各地端午都有赛龙舟的风俗,但清末民初时,苏州的龙舟赛还有一种有趣的形式叫“放标”:“富商们会让人在稻草或者蛋壳里放上彩券,扔在水面上,龙舟上的选手便会跳入水中争夺。于是,在龙舟赛的同时又会开展一场游泳比赛。彩券上写的是奖品名称,夺得者可以到指定的商号去领奖,这些奖品大多是糕点、糖果、粽子等小吃和扇子、毛巾等日常用品。”这种形式的龙舟赛能在苏州兴盛起来,显然与当时苏州城商业的兴旺密不可分。

胥口、穹窿山一带百姓的端午习俗

吃粽子习俗:这里的人爱吃灰汤粽,几十年前的老人还会在粽子里加入蚕豆、豌豆等。

戴银饰习俗:孩子过端午不戴红绒线,而是会佩戴银质手圈、脚圈。

插艾草菖蒲习俗:除了艾草和菖蒲,许多本地人还要加上几颗大蒜。

穿五毒衣习俗:外婆要为外孙、外孙女准备五毒衣,有时要准备两套以上,从端午节当天开始穿,一直穿到夏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