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脑膜炎的出现,我们一定要重视,特别是在发现疾病的情况后,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治疗,防止病情的严重。
新生儿脑膜炎常见种类
小儿时期是各种脑膜炎多发的年龄阶段。常见的脑膜炎有化脓性、病毒性、结核性、真菌性脑膜炎,其共同特点均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烦躁惊厥及昏迷等。医生检查可发现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改变。
脑膜炎双球菌感染较多见,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3~15岁小儿多见,近年来因卫生防疫工作较好,此病已较少见。
其次是肺炎球菌和流感杆菌性脑膜炎,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冬季前后多发。发病前先有上感、肺炎、中耳炎等感染。此外大肠杆菌、链球菌也可引起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常发生于夏秋季节,常有腹泻等前驱期表现,脑脊液与化脑不同。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类型。常在结核原发感染后1年以内发生,尤其在初染结核3--6个月最易发生结脑。多见于3岁以内婴儿,约占60%。自普及卡介苗接种和有效抗结核药物应用以来,本病的发病率较过去明显降低,预后有很大改进,但若诊断不及时和治疗不当,病死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仍较高,故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
真菌性脑膜炎菌较少见。
新生儿脑膜炎治疗
1、病原菌尚未明确的脑膜炎:可以用氨苄西林,加氨基糖苷类进行治疗;也可以采用氨苄西林加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或头孢曲松等进行治疗。后者具有广谱、高效、半衰期长、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效果好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常用药物,但它可以和胆红素竞争白蛋白,有增加核黄疸的危险,所以在新生儿黄疸时要少用。
2、病原菌明确的脑膜炎:可参照药敏试验结合临床选用敏感的抗生素。首选氨苄西林或青霉素;葡萄球菌可选苯唑西林或万古霉素;耐氨苄西林的革兰阴性杆菌可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铜绿假单胞菌首选头孢他啶,次选头孢哌酮;厌氧菌可选甲硝唑和青霉素。
3、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研究表明,当应用抗生素治疗新生儿脑膜炎时,细菌大量溶解可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炎性介质,而加用地塞米松治疗可抑制上述炎性介质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减少细菌性脑膜炎的后遗症和病死率。
4、输入血丙种球蛋白:有资料表明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在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有一定疗效。
新生儿脑膜炎护理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2、昏迷、持续惊厥或休克患儿,应专人守护。监护呼吸、脉搏、体温、血压及病情变化,大小便次数及出入量。
3、做好急救准备,发现惊厥、昏迷或病情骤变等,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4、饮食应少量多餐,食后少动,避免呕吐,若病情许可,可竖直抱起或抬高床头约20min。吞咽困难可用鼻饲。使用磺胺或肾毒性抗生素者,应给予充足的液体。
5、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时头侧向一方,及时清除鼻咽部分泌物及呕吐物,以防吸入性窒息。注意口腔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