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骨髓纤维化、直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这组疾病多有肝脾肿大为其共同特征。祖国医学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归属干“积聚”“血瘀”“癥积”“虚劳”范畴。中说:“癥瘕……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癥……瘕者,假也,为虚假可动也。”这组疾病肝脾肿大,形迹明显,部位不移,故属癥积之类。其发生多与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及感受邪毒,气血瘀阻等因素有关。病机多为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衰,邪毒乘机侵袭,扰乱气血,气血瘀阻经络脏腑之间,日久发为癫积。正如云:“去百病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膈下逐瘀汤首见干清代著名医学家王清任所著的。王清任在他的著作中,着重强调了解剖学在医学上的重要意义。他说:“著书不说脏腑,犹如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人夜行。”但从现代学的发展来看他的真正学术价值在于对中医瘀血病理学的贡献,尤其在临床实用价值极大。王氏在他的著作中,论述疾病时说:“无论外咸内伤,不能伤脏腑,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并指出有的医生治病,“始而滋阴,继而补阳,补之不效,则曰虚不受补”,不知“皆是瘀血之证”。理论上强调治病以气血为主,“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气有虚实,血有亏瘀。因此他论述疾病及辨证处方时,多从瘀血入手,认为人体百病,大多由于瘀血引起,所以识病要做到:“审气血之荣枯,辨经络之通滞”;用药要遵循“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而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治则不出活血化瘀、理气行瘀、补气行瘀。并把人体大体划分为三个部分:即头上、胸中、膈下三部分。由此创立了三个相应的方剂: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为主的活血方剂共33首,主治各类瘀血病证50余种。包括内科的五脏及免疫性疾病、外科的外伤、脱痕、妇科的月经病等。膈下逐淤汤对于治疗膈下或少腹血瘀之证有显著作用,临证时,多用于血瘀所致的胁痛、腹部胀痛、气滞血瘀等,为现在常用的活血化瘀方剂之一。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营、赤芍、延胡索、丹皮、五灵脂能活血化瘀,丹皮又能凉血清热,以除瘀热,伍当归滋养阴血,使瘀去而不伤正,又佐香附、枳壳以疏肝理气和辛香温散的鸟药以行气散寒,且乌药兼作引经药,能使药性下达腹中,诸气药旨在气行则血行,最后配以甘章调和诸药。全方配伍严谨,具有显著的祛瘀止痛、行气活血之功。加减本方主治膈下瘀血之证。
根据MPD这组疾病特点,在疾病早期,以实证为主,正气尚未大虚,以攻为主,组方以桃仁、红花、生地、川芎、
赤芍、当归、五灵脂、元胡为活血化瘀基础,枳壳、香附理气行瘀,当归又能滋阴补血,中期则多以标本兼顾为主,若病人患病日久,多为正虚标实,以扶正为主,加用太子参,炒白术补气扶正。患病日久脾大明显者,加用水蛭破血消瘀。生姜,大枣顾护脾胃,养护后天之本。
本方取效的根本机理:除了明辨在气在血的瘀血病理外,还要对其原方中的血药与气药配伍有深刻领会。因为王氏创制这些方剂时就提出许多疾病的发生与气血失调,气血瘀滞密切相关,致使人体气机失调,疾病发生,并强调瘀血致病最多。一旦这些证侯出现就是用其方取效的关键所在。所以他的逐瘀汤类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多以血药与气药有恰当的配伍。例如血府逐瘀汤中桔梗、柴胡、枳壳等药不但理气行气,而且有引诸血药上行胸府及头目之效;而膈下逐瘀、汤中乌药、香附等药不但行膈下之气,而且引诸血药走入膈下直达病处。这些充分凸现了中医学理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守气者血,运血者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气血辨证思想。所以在运用血药的同时,不要忽略气药的正确配伍,在疑难病治疗中尤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