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疼是很多中老年人都会出现的现象,尤其是在上下楼梯时疼痛尤为明显,严重的甚至会使患者活动受限。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中老年人对它日益重视,但由于科学意识的缺乏,常常会在认识上出现误区。对此,总结了关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的五大误区与读者进行分析。
误区一:骨质增生就是骨关节炎,它们的治疗也一样
“骨质增生”这个影像学的描述似乎比“骨关节炎”这个病名更深入人心。很多老年人的关节仅有轻微的软骨破坏,骨刺很小,关节功能不受限制,疼痛也很轻微。只要保养得当,这种骨质增生一般不会发展成骨关节炎。
而如果关节软骨呈进行性退变,明显骨质增生,骨质硬化象牙变和骨囊肿,关节疼痛影响行走,活动明显受限,就可以诊断为骨关节炎了。
可以说,骨质增生并不等于骨关节炎,医生在进行诊断时,一定要将病史,体检和读片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中老年人如拍片后发现有轻度的骨质增生也无需过度紧张,通过锻炼和保养把关节退变和骨质增生控制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范围内,就不需要特殊治疗。
误区二:骨刺是疼痛根源,只要去除自然就会不痛
很多患者在门诊会强烈要求医师去除膝盖里的骨刺,以为只要去除骨刺骨关节炎就会好了。事实真的如此吗?骨刺是软骨退变后的继发改变,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导致疼痛,骨刺表面多有软骨覆盖,软骨没有神经分布,感觉不到疼痛;但软骨退变会导致软骨下骨裸露、骨髓水肿,囊性变等病变,引发软骨下骨源性的疼痛,同时,滑膜的水肿炎症也会引发滑膜源性的疼痛。
其实骨刺在某种程度上对稳定膝关节是有帮助的,因此如果不处理磨损的软骨,单纯去除骨刺,不但不会改善膝关节疼痛和功能,甚至有可能加重疼痛和功能障碍。因此奉劝被骨刺困扰的患者,在寻求医生去除骨刺的同时,还应把目光放在如何处理磨损的软骨。
误区三:治疗骨关节炎,只有固定的“三部曲”
很多患者在确诊了骨关节炎后,往往会得到这样的意见:先保守治疗一段时间减轻症状,如果不行就做个微创关节镜手术清理关节,实在不行就只有换关节了。每个人的身体情况、生活习惯不同,骨关节炎的发病进程和症状也因人而异,这就决定了科学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方案应当是个体化的。
比如有些患者仅仅是在下蹲或上下楼梯、爬山时膝关节疼痛,走平路时并没有明显症状,这类患者就要帮他多做髌骨内推、股四头肌肌力练习,减少爬山、爬楼梯等增加髌股关节摩擦力的活动,并根据患者身体条件辅以药物治疗。而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关节镜下髌股关节成形术以改善髌骨轨迹,减轻髌股关节磨损。有的患者疼痛以膝内侧为重,X线显示关节内侧间隙狭窄,骨质增生,严重者会出现膝内翻,也就是O型腿。
这类患者应控制体重,扶拐行走,加强股外侧肌力锻炼,或佩戴治疗O型腿的矫形支具行走,以减轻内侧关节的压力缓解疼痛。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接受截骨术或单髁置换手术,晚期患者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已被证明是目前较为成熟有效的治疗方法。总之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需要专业的医生根据患者骨关节炎病情程度、全身情况、生活方式乃至家庭、经济等情况综合个体化考虑,决不是机械的遵循“三部曲”。
误区四:关节镜微创手术是万能的,谁都可以做
很多需要手术治疗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会把目光集中在了关节镜微创手术上。事实上,关节镜手术有自己的适应症人群,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综合判断后才能决定是否适合做,且不能听信一些没有依据的宣传而随意进行手术。
对于早期局限于单一间室的骨关节炎,尤其是髌股关节、单间室胫股关节的骨关节炎,年轻患者或拒绝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者,可以行关节镜下清理和关节成形术。但对于关节力线异常,即严重0型、X型腿或髌骨半脱位的患者,需要结合截骨手术或髌骨轨迹调整手术来恢复膝关节正常力线,才能够取得较好的结果。
软骨细胞移植手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手术技术,其特点是通过关节镜取自体软骨到试验室内在组织工程支架上进行培养扩增,1-2周后再将制备好的组织工程软骨支架移植到缺损部位,相信这项技术在未来有望解决软骨再生,这一骨关节炎治疗的根本问题。
误区五:置换关节只能用7、8年,老年人手术风险较大
不少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群,常常担忧慢性病会加重他们的手术风险,并且人工关节的寿命有限,如更换了一场过几年还得再换。实际上,关节置换手术是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手术技术,一般情况下,只要患者全身各系统功能尚好,按时服用慢性病药物,将各项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安全可以接受手术。
数据表明,90%的患者可以正常使用植入的假体长达20年以上。因此,大多数老年人换了人工关节后都可以终生使用。需要强调的是,患者术后应密切配合医生做好功能锻炼,并遵医嘱按时随访,才能将并发症的发生几率降到最小。我们在治疗骨性关节炎方面强调针对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目的就是以最小的代价和风险减轻患者病痛,还给患者一个灵活的关节和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