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存在于人体血液中,可谓是遍布人体全身。血小板的作用主要是用在止血、伤口愈合、血栓形成以及器官移植排斥等过程中。并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血小板减少却是一种令人头痛的疾病,那么出现血小板减少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1、血小板生成减少
遗传性:如Fanconi贫血、先天性伴畸形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症及May-Hegglin异常等。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浸润,化疗药物,辐射,巨核细胞再生障碍,病毒感染,影响血小板生成的药物,维生素B12、叶酸缺乏。
2、非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感染,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蛇咬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烧伤等。
3、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IV感染,周期性血小板减少,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输血后血小板减少。
4、血小板分布异常
脾功能亢进、降温。
5、血小板丢失
出血、体外灌注、血液透析。
6、其他
假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主要见于血液性疾病、风湿免疫病、放化疗损伤等疾病中。根据血小板减少程度可出现不同临床表现:轻者可有皮肤出血点、淤斑,牙龈渗血、鼻衄,重者可表现为脏器出血:如呕血、黑便、血尿及脑出血等。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包括去除病因治疗,及输注血小板支持治疗。
因为血小板的减少,人体会出现凝血障碍,一旦身体出现伤口,会表现为伤口血流不止,愈合困难的症状。所以血小板减少患者要注意保护好自己,避免外界物体对人体造成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