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膨胀好发于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原因不明的直肠或结肠炎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病理特征为粘膜充血、水肿、多发性浅表溃疡,晚期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并伴有息肉形成。临床上以顽固性腹泻、粘液便、血便或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为特点,并可伴有发热、贫血、关节炎、皮肤病变和肝病等肠外表现。极少急性发病,多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间以长短不定的缓解期,亦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早期可出现腹痛、腹泻和血便。由于结肠肌肉痉挛、结肠膨胀和炎症刺激局部感觉神经,引起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多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部,呈阵发性的轻度疼痛。当病变严重时可呈现绞痛。
主要症状:
腹泻或便秘,病初症状较轻,粪便表面有黏液,以后便次增多,重者每天排便10~30次,粪中常混有脓血和黏液,可呈糊状软便。便血是较常见的症状,主要由于结肠黏膜局部缺血及溶解纤维蛋白的活力增加所致。一般为小量便血,重者可呈大量便血或血水样便。腹痛多局限左下腹或下腹部,轻症者亦可无腹痛,随病情发展腹痛加剧,排便后可缓解。里急后重系由于炎症刺激直肠所致,并常有骶部不适。消化不良时常表现厌食、饱胀、嗳气、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全身表现多见于急性暴发型重症患者,出现发热、水电解质失衡、维生素、蛋白质丢失、贫血、体重下降等。
体征:
左下腹或全腹压痛,可扪及降结肠特别是乙状结肠呈硬管状,并有压痛,有时腹肌紧张,肛诊可发现肛门括约肌痉挛,指套有黏液或血性黏液分泌物,直肠有触痛。有者可触到肝大,此与脂肪肝有关。
肿瘤筛查:
肿瘤筛查是早期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的重要途径。体检中各项血液检查指标,B超、X光、肛门直肠指检,妇科体检中的巴氏涂片、乳腺钼钯摄片等都是常用的筛查肿瘤的方法。
肿瘤坏死因子α:
肿瘤坏死因子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种,前者来自单核巨噬细胞,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是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存在于细胞上的TNF受体主要有两种:TNFRⅠ和TNFRⅡ,血清中存在的是可溶性的TN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