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彬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乳腺肿瘤内科
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脏组织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三种类型。
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占肝癌病例的75%-85%。该类型肿瘤起源于肝实质细胞,多发生在长期肝炎病毒感染或肝硬化患者中。典型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体重下降和腹部包块,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和腹水。甲胎蛋白指标升高是重要的辅助诊断依据。
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占比约10%-15%。危险因素包括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临床表现以黄疸、皮肤瘙痒和陶土色粪便为主,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该类型肝癌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较低,预后相对较差。
混合型肝癌同时具有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的特征,临床较为少见。诊断需结合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结果。此类肿瘤的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两种成分的比例,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术后需密切随访监测复发。
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感染是最主要诱因,长期酗酒导致的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黄曲霉毒素暴露等均可增加患病风险。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也是高危因素。
有慢性肝炎病史、肝硬化患者、长期饮酒者、家族中有肝癌病史者都属于高危人群。建议40岁以上高危人群每6个月进行一次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检查,早期发现可显著提高治愈率。
预防原发性肝癌需从日常生活做起,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避免酗酒和霉变食物摄入能减少肝脏损伤。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慢性肝病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均衡饮食中可增加新鲜蔬果和优质蛋白摄入,减少高脂高糖食物,这些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肝癌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