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科
脊髓损伤程度可通过神经功能评估、影像学检查、肌力分级、反射测试、感觉检查等方式综合判断。
1、神经评估:采用ASIA分级标准评估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及感觉功能保留情况,需检查关键肌群肌力和28个皮节区针刺觉、轻触觉。完全性损伤表现为骶段无任何功能保留,不完全性损伤可能存在部分神经传导。
2、影像诊断:MRI可清晰显示脊髓受压、出血或水肿范围,CT三维重建能判断椎体骨折移位程度。中央索综合征多表现为上肢肌力弱于下肢,前索综合征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
3、肌力测试:按0-5级标准评估关键肌群,包括屈肘肌、伸腕肌、髂腰肌等。不完全损伤者可能出现特定肌群瘫痪而其他肌群正常,如Brown-Sequard综合征同侧运动障碍、对侧感觉丧失。
4、反射检查:深肌腱反射亢进提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肛门反射消失预示完全性损伤。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表明锥体束受损,球海绵体反射存在提示脊髓休克期结束。
5、感觉评估:通过针刺觉和轻触觉定位感觉缺失平面,会阴部感觉保留为不完全损伤重要标志。需对比双侧感觉差异,感觉异常分布区可判断具体受损传导束。
日常护理需注意每2小时轴向翻身预防压疮,进行关节被动活动维持ROM。饮食应保证每日30kcal/kg热量及1.5g/kg蛋白质摄入,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康复训练从床上体位变换过渡到轮椅转移,逐步开展坐位平衡、站立架训练。水疗和功能性电刺激可改善局部循环,心理干预需贯穿全程。定期复查尿动力学和骨密度,三个月内避免脊柱旋转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