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国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
糖尿病预防低血糖可通过血糖监测、饮食调整、运动管理、药物规范使用、症状识别等方式实现。低血糖通常由降糖药物过量、进食不足、运动过量、酒精摄入、肝肾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
定期监测血糖是预防低血糖的核心措施。糖尿病患者需根据医嘱设定个性化监测频率,尤其在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期间。空腹血糖宜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0.0mmol/L。夜间易发生无症状低血糖者建议增加凌晨3点监测。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可帮助识别血糖波动规律。
保持规律的三餐及适量加餐能有效预防低血糖。每餐需包含优质蛋白质如鸡蛋、鱼肉和复合碳水化合物如燕麦、糙米,避免单糖类食物集中摄入。运动前后可补充15-20g碳水化合物如1片全麦面包。酒精会抑制肝糖原分解,饮酒时需搭配主食并减少降糖药量。
运动时间应避开降糖药物作用高峰时段,如胰岛素注射后1-2小时。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持续30分钟以上时,运动前血糖低于5.6mmol/L需预先补充零食。避免清晨空腹运动,运动后24小时内仍可能发生延迟性低血糖,需加强监测。
磺脲类格列美脲、格列齐特和格列奈类瑞格列奈药物易引发低血糖,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胰岛素门冬胰岛素、甘精胰岛素注射需精准计算剂量,轮换注射部位保障吸收稳定。合并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掩盖心悸等低血糖症状,需特别警惕。
典型低血糖表现为心悸、出汗、颤抖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血糖≤3.9mmol/L即可诊断。老年患者可能仅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等脑功能受损表现。随身携带葡萄糖片或含糖饮料,出现症状时立即进食15g速效糖并静卧,15分钟后复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需建立个体化低血糖预防方案,每日保证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300-500g及适量坚果,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配合抗阻训练。外出时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注明用药情况及紧急联系人。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和肝肾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出现严重低血糖需他人协助救治或频发低血糖每周≥2次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