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慢性胆囊炎可通过饮食调整、药物治疗、中医调理、手术治疗、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慢性胆囊炎通常由胆囊结石、细菌感染、胆汁淤积、胆囊收缩功能异常、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
低脂饮食可减少胆囊收缩频率,建议选择清蒸鱼、燕麦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每日少量多餐有助于减轻胆囊负担,同时需严格戒酒。合并胆结石患者应限制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如蛋黄和海鲜。
解痉止痛药物如消旋山莨菪碱可缓解胆绞痛,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针对细菌感染可使用头孢类抗生素,胆汁淤积患者可考虑熊去氧胆酸等利胆药物。伴有消化不良时可配合消化酶制剂,所有药物均需遵医嘱规范使用。
中医辨证施治常用大柴胡汤加减疏肝利胆,针灸选取胆俞、阳陵泉等穴位改善胆汁排泄。耳穴压豆可选择胰胆、交感等反射区,配合陈皮山楂代茶饮辅助调理。湿热型患者可用茵陈蒿汤,气滞型适用柴胡疏肝散。
反复发作或合并胆囊结石者可考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严重胆囊萎缩需行开腹手术。术前需评估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术后需预防胆汁漏等并发症。胆囊造瘘术适用于高龄体弱患者,所有术式均需由肝胆外科专家评估决定。
每3-6个月进行肝胆超声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行CT或MRCP评估胆管情况。定期检测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和胆红素,出现发热、黄疸等症状需及时就诊。长期服药者需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术后患者应按期随访。
慢性胆囊炎患者应建立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度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忌剧烈运动诱发绞痛。保持情绪舒畅有助于胆汁排泄,可尝试冥想缓解压力。冬季注意腹部保暖,洗澡水温不宜过冷。记录饮食与症状关系,发现诱发因素及时规避,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同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