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治疗

张博 副主任医师

张博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骨科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可通过手法复位外固定、经皮克氏针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治疗方法选择主要取决于骨折类型、移位程度及患者功能需求。

1、手法复位外固定:

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稳定性骨折。通过牵引拇指远端并按压骨折端实现复位,随后采用短臂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固定时需保持拇指对掌位,定期复查X线观察复位稳定性。此方法创伤小但存在复位丢失风险,需密切随访。

2、经皮克氏针固定:

针对复位后不稳定的关节外骨折。在C型臂X光机引导下,经皮肤穿入1-2枚克氏针交叉固定骨折端,术后仍需辅以外固定保护。该方法微创且能有效维持复位,但存在针道感染风险,需每周消毒换药直至术后6周拔针。

3、切开复位内固定:

适用于关节内骨折如本内特骨折或严重粉碎性骨折。通过掌侧或背侧入路显露骨折端,采用微型钢板螺钉或拉力螺钉实现解剖复位。术后早期可开始功能锻炼,内固定物通常无需取出。手术能恢复关节面平整但存在肌腱粘连等并发症风险。

4、药物治疗:

急性期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肿胀,严重疼痛时短期使用曲马多等弱阿片类药物。中药制剂如云南白药胶囊可辅助活血化瘀。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

5、康复训练:

拆除固定后需系统康复,早期进行拇指被动屈伸及对掌训练,逐步过渡到握力球强化肌力、捏橡皮泥恢复精细动作。物理治疗如超声波可软化瘢痕,蜡疗改善关节僵硬。康复周期约3-6个月,目标是恢复拇指抓握力和关节活动度。

骨折愈合期间需保持高蛋白饮食促进骨痂形成,每日摄入牛奶300毫升、鸡蛋1-2个及适量瘦肉。康复期避免提拉重物及剧烈运动,睡眠时抬高患肢减轻肿胀。定期进行患指冷热交替浴改善血液循环,配合手指操预防关节僵硬。若出现固定松动、持续疼痛或皮肤发绀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