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带状疱疹可通过抗病毒治疗、镇痛处理、局部护理、免疫调节及中医辅助等方式加速康复。带状疱疹通常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免疫力下降、年龄增长、应激状态及慢性病控制不佳等原因引起。
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常用药物包括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和泛昔洛韦,需在皮疹出现72小时内开始治疗。合并眼部或耳部疱疹时需联合眼科或耳鼻喉科处理。
神经痛是主要症状,轻中度疼痛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重度疼痛需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需考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能。
保持皮疹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未破溃皮疹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破溃后使用抗生素软膏。合并细菌感染时需口服抗生素,严重者需清创处理。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需注射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慢性病患者应优化基础疾病管理。50岁以上人群建议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预防有效率超过90%。
火针疗法可缓解急性期疼痛,梅花针放血促进疱疹结痂。中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适用于肝胆湿热证,后期气血两虚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
发病期间需保持充足睡眠,每日蛋白质摄入不少于1.2克/公斤体重,补充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恢复期可进行八段锦等温和运动,疼痛缓解后逐步恢复日常活动。皮疹完全结痂前应避免接触孕妇及免疫缺陷者,家庭物品需定期消毒。若出现高热、头痛、皮疹扩散或视力听力异常,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