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结肠癌可能由遗传因素、高脂低纤维饮食、慢性肠道炎症、肠道息肉恶变、肥胖与缺乏运动等原因引起。
约20%结肠癌患者存在家族聚集性,林奇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显著增加患病风险。基因检测可发现APC、KRAS等基因突变,建议一级亲属在40岁前开始结肠镜筛查。
长期摄入红肉、加工肉制品如培根、香肠会促进胆汁酸分泌,刺激肠黏膜增生。膳食纤维不足导致粪便滞留,延长致癌物与肠道接触时间。每日建议摄入25克以上膳食纤维,多吃全谷物和豆类。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年后癌变风险达5-10%,克罗恩病也可诱发癌变。炎症反复损伤肠黏膜导致异型增生,可能伴随腹泻、血便等症状。需定期进行肠镜活检监测。
腺瘤性息肉10年恶变率约5%,直径超过2厘米的绒毛状腺瘤风险更高。息肉可能引起排便习惯改变或隐血阳性。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10年进行肠镜检查和息肉切除。
肥胖者体内瘦素水平升高促进细胞增殖,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可能伴随高血压、高血糖等症状。BMI每增加5kg/m²,结肠癌风险上升10%,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预防结肠癌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摄入300克以上蔬菜如西兰花、菠菜和200克水果,限制加工肉摄入每周不超过500克。久坐人群每小时起身活动3分钟,40岁后定期进行粪便潜血检测。出现持续腹痛、排便性状改变超过2周时应及时消化科就诊,早期结肠癌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