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中玉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妇科
艾灸对部分妇科炎症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主要适用于慢性盆腔炎、原发性痛经等寒凝血瘀型病症,其作用机制包括温经散寒、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节免疫功能。
艾灸通过燃烧产生的温热效应渗透穴位,能改善子宫虚寒状态。对于寒湿型慢性盆腔炎患者,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可缓解下腹冷痛,临床常配合红外线照射增强效果。但急性细菌性阴道炎等湿热证型禁用。
艾叶挥发油成分可扩张毛细血管,增加盆腔器官血流量。针对输卵管炎性不孕患者,艾灸三阴交能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炎症吸收。需注意出血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慎用。
艾烟中的桉油精等成分可刺激巨噬细胞活性,对反复发作的霉菌性阴道炎有辅助疗效。临床观察显示,隔姜灸神阙穴能提升阴道局部IgA水平,但需与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
艾灸刺激可促进内啡肽释放,对重度痛经患者止痛有效率约65%。选择地机、子宫等穴位时,配合艾条雀啄灸法效果更佳。合并子宫肌瘤者需控制灸疗温度。
持续艾灸八髎穴能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月经周期。建议在月经干净后开始治疗,每周3次为宜,排卵期暂停。
进行艾灸治疗时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操作,居家艾灸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期间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盆浴和性生活。饮食宜清淡,可适量食用生姜、红枣等温补食材,忌食生冷辛辣。每周3次有氧运动如快走、瑜伽等能增强疗效。若出现发热、异常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应立即停用并就医。慢性炎症患者建议每3个月复查妇科超声和分泌物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