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抗宫颈癌疫苗是预防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导致的宫颈癌及相关疾病的生物制剂,主要针对HPV16、18等高危型病毒,接种后可显著降低宫颈癌发病率。目前国内获批的疫苗包括二价、四价和九价HPV疫苗,分别覆盖不同病毒亚型。
针对HPV16、18型,适用于9-45岁女性。这两种高危型病毒导致约70%的宫颈癌病例,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疫苗需在6个月内完成3剂次接种,常见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疼痛或低热。
在二价基础上增加HPV6、11型的预防,适用于20-45岁人群。除预防宫颈癌外,还能降低生殖器疣发病率。临床试验显示保护效力可持续10年以上,接种后仍需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
覆盖HPV6、11、16、18、31、33、45、52、58九种亚型,适用于16-26岁女性。可预防约90%的宫颈癌及90%的生殖器疣,是目前覆盖病毒型别最广的疫苗。接种程序为0-2-6月三剂方案。
对疫苗成分过敏者、妊娠期妇女、急性严重发热性疾病患者应暂缓接种。接种后可能出现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反应,通常48小时内自行缓解。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影响疫苗效果。
疫苗接种不能替代常规宫颈癌筛查,30岁以上女性仍需定期进行TCT和HPV检测。最佳接种年龄为首次性行为前,但已有性生活的女性仍可获益。男性接种可降低HPV传播风险。
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增强疫苗免疫效果,建议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的食物如胡萝卜、柑橘类水果。避免吸烟可降低宫颈病变风险,适度运动能改善免疫功能。接种后观察30分钟无异常方可离开,注射部位24小时内避免沾水。即使完成全程接种,仍建议使用避孕套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并每3-5年进行妇科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