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状血管瘤是什么

3.85万次浏览

陈健鹏 副主任医师

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草莓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医学上称为婴幼儿血管瘤,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表现为红色或紫红色的皮肤隆起病变。草莓状血管瘤通常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多见于头颈部,具有快速生长期和缓慢消退期的特点。

1. 发病机制

草莓状血管瘤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胎儿期血管形成异常有关。血管内皮细胞在特定因素刺激下过度增殖,导致局部血管结构紊乱。部分研究提示孕期激素水平变化或胎盘缺血可能与发病相关,但多数病例为散发性,无明确遗传倾向。

2. 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鲜红色或深红色斑块,表面呈分叶状似草莓,边界清晰但形状不规则。病变初期为平坦红斑,出生后3-6个月进入增殖期迅速增大,1岁后逐渐进入消退期,约50%患儿5岁时瘤体可自然消退。常见于面部、头皮等暴露部位,少数可能伴发出血或溃疡。

3.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特征性外观和动态变化,必要时行超声检查评估深度和血流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高血流信号,与脉管畸形相鉴别。对于不典型病例或深部病变,可能需MRI进一步明确范围,极少数需活检确诊。

4. 治疗措施

多数小型表浅血管瘤无须治疗,定期观察即可。对于生长迅速、影响功能或美观的病灶,可采用普萘洛尔口服溶液进行药物干预。局部治疗包括噻吗洛尔滴眼液外敷或脉冲染料激光,严重者可能需要注射硬化剂或手术切除。所有治疗方案需严格遵医嘱执行。

5. 预后护理

消退期后可能遗留毛细血管扩张或皮肤松弛,可通过激光治疗改善。日常应避免摩擦和阳光暴晒,溃疡面需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家长需每月测量记录病灶大小,若出现突然增大、出血不止或影响视力呼吸,应立即就医。

草莓状血管瘤患儿应穿着柔软衣物减少摩擦,洗澡时避免过热刺激瘤体。哺乳期母亲可适当增加维生素E和锌的摄入,有助于血管修复。定期随访至学龄前是关键,消退不完全者可考虑美容修复。保持耐心和积极心态,多数患儿可获得良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