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得产后血栓性静脉炎

2.38万次浏览

张海洲 副主任医师

张海洲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心外科

产后血栓性静脉炎可能与遗传因素、妊娠期血液高凝状态、分娩损伤、感染、长期卧床等因素有关。产后血栓性静脉炎通常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红发热、静脉条索状硬结等症状,可通过抗凝治疗、抗生素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凝血因子异常或抗凝血酶缺乏等遗传性易栓症,妊娠期激素变化会加重血液高凝倾向。这类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血栓,同时定期监测D-二聚体指标。产后应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家属需协助产妇进行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2、血液高凝状态

妊娠期孕激素水平升高会导致纤维蛋白原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这种生理性改变可持续至产后6周。对于剖宫产或高龄产妇,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那屈肝素钙注射液进行预防性抗凝。哺乳期患者可选择不影响母乳喂养的达肝素钠注射液。

3、血管内皮损伤

分娩过程中产道挤压、器械助产或剖宫产手术可能直接损伤静脉血管壁,启动凝血级联反应。此类患者除出现典型炎症表现外,还可能伴随38℃以上发热。临床常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联合华法林钠片治疗,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测INR值。

4、细菌感染

会阴侧切伤口或子宫内膜炎可能引发化脓性静脉炎,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这类患者需做血培养检查,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注射用青霉素钠或盐酸克林霉素胶囊。感染控制前应绝对卧床,患肢抬高30度以减轻水肿。

5、活动受限

产后伤口疼痛或传统坐月子习俗导致活动量骤减,小腿肌肉泵作用减弱会使血流速度下降50%以上。建议产妇在耐受范围内尽早下床活动,卧床时每2小时翻身一次。出现疑似症状时可穿戴医用弹力袜,配合使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改善局部循环。

产后血栓性静脉炎患者应保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避免高脂饮食增加血液黏稠度。恢复期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禁止突然下蹲或交叉双腿。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肺栓塞征兆时须立即急诊处理。建议产后42天复查时进行下肢静脉超声筛查,有血栓史者应避孕3-6个月后再计划下次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