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输血的作用主要是减少异体输血风险、避免输血反应、缓解血源紧张以及促进术后恢复。自身输血主要有预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和回收式自体输血三种方式。
1、减少异体输血风险自身输血可显著降低因输入他人血液导致的感染风险,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经血传播疾病。预存式自体输血需在术前1-4周分次采集患者血液并储存,适用于择期手术且符合采血标准的患者。这种方式能完全避免血型不合引发的溶血反应,特别适合稀有血型人群。
2、避免输血反应使用自体血液可规避发热、过敏等免疫性输血反应。稀释式自体输血在麻醉后手术前采集血液,同时补充晶体液或胶体液维持血容量,采集的血液于手术后期回输。该方式能保留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功能,减少术中异体血需求,尤其适合预计出血量较大的心血管手术。
3、缓解血源紧张回收式自体输血通过设备回收术野或体腔出血,经洗涤过滤后回输,能节约40%-60%的异体血用量。这种方式适用于急诊大出血、肝移植等手术,但肿瘤手术、污染伤口等情况下禁用。自体输血技术的应用可有效缓解临床用血供需矛盾。
4、促进术后恢复自体血液含有正常浓度的2,3-二磷酸甘油酸,氧释放能力优于库存血,能更快纠正组织缺氧。预存式自体输血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回升速度较异体输血者快,感染发生率更低。回收式输血保留的红细胞存活率接近100%,有利于术后伤口愈合和功能恢复。
5、特殊人群适用对宗教信仰拒绝异体输血者、伴有不规则抗体的患者,自身输血是唯一安全选择。儿童患者采用少量多次采血的预存式方案,可避免单次采血过多导致贫血。孕妇在产科医生监护下进行稀释式自体输血,能降低产后出血的输血风险。
实施自身输血前需评估患者心肺功能、血红蛋白水平及凝血状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术前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和叶酸可提高造血效率,术后监测血红蛋白和电解质变化。合理规划采血量与手术用血时间,配合血液保护技术可最大限度发挥自身输血优势。建议在三级医院输血科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方案,确保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