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儿腹泻是指婴幼儿因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的病症,属于中医泄泻范畴。主要与喂养不当、外感邪气、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临床可分为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脾虚泻等证型。
一、伤食泻多因喂养过量或食物不易消化导致。表现为大便酸臭、夹未消化食物残渣,伴有腹胀、嗳气。治疗以消食导滞为主,可选用保和丸、山楂麦芽饮等方剂。家长需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餐,避免生冷油腻食物。
二、风寒泻常因腹部受凉或感受风寒引起。症见大便清稀多泡沫,肠鸣腹痛,可能伴有鼻塞流涕。治疗宜疏风散寒,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注意腹部保暖,哺乳期母亲应忌食寒凉食物。
三、湿热泻多发生于夏季,因暑湿邪气侵袭脾胃所致。特征为暴注下迫、粪便黄褐臭秽,或伴发热口渴。治法清热利湿,常用葛根芩连汤。患儿需补充足量水分,可适量饮用淡竹叶水。
四、脾虚泻常见于体质虚弱或久病患儿。表现为时泻时止、食后作泻,粪便夹不消化物,面色萎黄。治疗需健脾益气,参考参苓白术散。可配合捏脊疗法,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
五、变证防治长期腹泻可能导致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出现眼窝凹陷、尿少肢冷等脱水症状。此时需及时就医,警惕泄泻转变成慢惊风。中医外治法如脐疗、穴位贴敷等对部分患儿有效。
预防小儿腹泻需注意饮食卫生,合理添加辅食,避免腹部受凉。哺乳期母亲应保持情绪稳定,饮食清淡。出现腹泻时需记录排便次数、性状变化,观察有无脱水征兆。轻度腹泻可通过米汤、焦米粥等流质饮食调理,若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发热、血便等情况应立即就诊。治疗期间注意臀部护理,每次便后清洗并涂抹护臀霜,防止红臀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