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出血患者需采取综合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体位管理、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道护理、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
1、体位管理患者应保持头部抬高15-30度,促进颅内静脉回流。每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避免压疮形成。变换体位时需动作轻柔,避免颈部过度屈曲或扭转。躁动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约束带,防止坠床或拔管。
2、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为宜,避免过高导致再出血。观察瞳孔变化及意识状态,记录每小时尿量。出现呼吸节律异常、血氧下降等情况需立即通知
3、呼吸道护理昏迷患者需定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粘稠者可配合雾化吸入治疗。气管切开患者每日消毒切口并更换敷料。注意观察有无误吸征象,床头备好吸引装置。
4、营养支持发病48小时内暂禁食,后续根据吞咽功能评估选择鼻饲或经口进食。鼻饲营养液温度保持38-40℃,每次灌注不超过200ml。能经口进食者选择糊状食物,进食时保持坐位,餐后清洁口腔。
5、康复训练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被动关节活动,每日2-3次。意识清醒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如冰刺激、空吞咽练习。肢体功能障碍者逐步过渡到坐位平衡、站立训练。康复过程中注意观察有无头晕、心悸等不适。
脑干出血患者的护理需注重细节管理。家属应学习基本护理技能,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擦浴并按摩骨突部位。床单位保持平整无皱褶,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注意观察排便情况,便秘者可顺时针按摩腹部或使用缓泻剂。定期复查头部CT,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恢复期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情绪激动,逐步增加活动量。饮食以低盐低脂、高蛋白为主,控制每日液体摄入量。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脑干出血的危险期一般为7-14天,实际时间受到出血量、并发症、基础疾病、治疗时机、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1、出血量脑干出血量直接影响危险期长短。少量出血可能仅需7天度过急性期,而大量出血可能需14天甚至更久。出血量越大,脑干受压越明显,水肿高峰期延迟,危险期相应延长。临床通过CT评估出血量,指导治疗决策。
2、并发症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会延长危险期。脑干出血常导致吞咽功能障碍,增加误吸风险。消化道出血可能引发血容量不足。这些并发症需针对性处理,否则可能加重病情。
3、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控制不佳时,危险期可能延长。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糖尿病影响微循环。这些因素可能加重继发性脑损伤,延缓恢复进程。
4、治疗时机早期干预可缩短危险期。发病6小时内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是关键。延迟治疗可能导致血肿扩大,脑干功能进一步受损。及时手术清除血肿或减压,有助于改善预后。
5、年龄高龄患者危险期通常更长。老年人脑组织代偿能力下降,并发症发生概率增高,恢复速度较慢。同时合并用药多,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脑干出血患者在危险期内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平稳。恢复期应循序渐进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锻炼、肢体被动活动等。饮食以低盐、低脂、易消化为主,避免呛咳。定期复查头部影像学,评估血肿吸收情况。家属需注意患者情绪变化,预防抑郁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