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标准体温一般为36.3-37.2摄氏度,测量部位和方法不同可能导致数值差异。
体温受测量部位影响明显,腋下温度通常为36.0-37.0摄氏度,比口腔温度低0.2-0.4摄氏度。直肠温度最接近核心体温,正常范围为36.5-37.7摄氏度,较口腔温度高0.3-0.5摄氏度。耳温枪测量鼓膜温度时正常值在35.8-37.5摄氏度之间,额头红外测温受环境影响较大,正常范围为35.0-37.0摄氏度。测量时间也会影响结果,清晨基础体温较低,下午至傍晚可能升高0.5-1.0摄氏度。女性排卵期后体温会上升0.3-0.6摄氏度并持续至月经来临。婴幼儿代谢旺盛,体温常比成人高0.5摄氏度左右,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下降,体温可能偏低0.3-0.5摄氏度。
建议使用水银体温计或电子体温计测量腋温5分钟,测量前需擦干汗液并夹紧体温计。剧烈运动、进食热饮或情绪激动后应休息30分钟再测。发现体温持续超过37.3摄氏度或低于36.0摄氏度时,需结合其他症状判断是否就医。日常可通过适量饮水、保持环境温度适宜、穿着透气衣物等方式帮助维持正常体温。
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例如60公斤的成年人约有4200-4800毫升血液。
血液总量与个体体重呈正相关关系,体重越大的人通常血液总量越多。新生儿血液总量相对较高,约占体重的8%-10%。随着年龄增长,这一比例会逐渐接近成人水平。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约占55%,包含水分、蛋白质、电解质等成分;血细胞约占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人体具有完善的血液调节机制,当急性失血不超过总血量的10%时,可通过代偿机制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献血时每次采集200-400毫升血液,约占成人总血量的5%-10%,不会影响健康。骨髓造血功能正常的情况下,献血后血浆成分可在1-2天内恢复,血细胞数量在2-3周内可完全恢复。
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等,有助于维持正常造血功能。避免长期接触苯等化学毒物,减少对造血系统的损害。若出现持续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或皮肤黏膜易出现瘀斑等异常出血表现,建议及时就医检查血常规。进行剧烈运动或高温作业时需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血液浓缩导致循环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