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可通过呕血、黑便、便血、贫血症状及内镜检查进行鉴别。消化道出血通常由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肿瘤及药物因素引起。
1、呕血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血液多呈咖啡渣样或鲜红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时呕血常为喷射状,消化性溃疡呕血多伴随上腹痛。呕血量较大时可能伴有冷汗、心悸等休克症状,需立即就医。
2、黑便黑便提示出血部位多在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上,血液经肠道硫化形成柏油样便。每日出血量超过50毫升即可出现黑便,持续黑便伴头晕可能提示慢性失血。服用铋剂或铁剂也可导致黑便,需结合病史鉴别。
3、便血便血多源于下消化道出血,血液呈鲜红或暗红色。痔疮出血表现为便后滴血,结肠肿瘤出血常混有黏液。大量便血可能提示肠血管畸形或憩室出血,需通过肠镜明确出血部位。
4、贫血症状慢性消化道出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指甲脆薄。急性大出血后血红蛋白短期内可能无明显下降,需动态监测。贫血程度与出血量、速度相关,重度贫血需输血治疗。
5、内镜检查胃镜可明确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结肠镜适用于下消化道出血诊断。急诊内镜检查应在出血后24小时内进行,既能明确出血点也可实施止血治疗。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有较高诊断价值,但无法进行活检或治疗。
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禁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剧烈运动。恢复期建议食用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半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低纤维软食。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贫血改善情况,按医嘱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症状需及时返院就诊,警惕再出血风险。
药疹需要与麻疹、猩红热、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疾病相鉴别。
药疹通常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或水疱,与麻疹的柯氏斑、猩红热的杨梅舌等特征性表现不同。麻疹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典型皮疹。猩红热则伴随咽峡炎和草莓舌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链球菌感染证据。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属于遗传性疾病,皮肤轻微摩擦即可出现水疱或大疱,与药疹的用药史有明显区别。
药疹还需与接触性皮炎、多形红斑等疾病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接触致敏物史,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多形红斑常呈靶形损害,可能伴随黏膜受累,部分病例与感染相关。通过详细询问、体格检查及必要实验室检测可帮助鉴别诊断。
出现皮疹时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记录用药史并及时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