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反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上腹部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烧灼感或钝痛,可能与进食有关,胃溃疡常在餐后疼痛,十二指肠溃疡则多在空腹时疼痛。反酸是由于胃酸反流至食管引起的灼热感。恶心和呕吐可能与胃酸分泌过多或胃排空障碍有关。食欲减退则可能因疼痛或消化不良导致。
1、上腹疼痛:上腹部疼痛是消化性溃疡的典型症状,疼痛性质多为烧灼感或钝痛,可能与胃酸刺激溃疡面有关。胃溃疡的疼痛常在餐后出现,而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在空腹时加重。疼痛可通过服用抗酸药物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缓解。
2、反酸:反酸是胃酸反流至食管引起的症状,表现为胸骨后灼热感。反酸可能与胃酸分泌过多或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有关。避免进食过饱、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服用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可缓解症状。
3、恶心呕吐:恶心和呕吐可能与胃酸分泌过多或胃排空障碍有关。胃酸过多会刺激胃黏膜,导致恶心感。呕吐则可能是胃内容物无法正常排空的结果。服用促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可改善症状。
4、食欲减退:消化性溃疡患者常因疼痛或消化不良导致食欲减退。疼痛会影响进食欲望,消化不良则可能导致饱胀感。调整饮食结构,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食物,有助于改善食欲。
5、其他症状:消化性溃疡还可能伴随黑便、体重下降等症状。黑便可能是溃疡出血的表现,需及时就医。体重下降则可能与食欲减退或营养吸收不良有关。定期监测体重,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必要时进行营养补充。
消化性溃疡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摄入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食物。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定期复查胃镜,监测溃疡愈合情况,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有助于预防溃疡复发。
胆道蛔虫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痛、恶心呕吐、寒战发热、黄疸以及腹部压痛。胆道蛔虫病是蛔虫钻入胆道引起的急腹症,多因肠道蛔虫上行至胆道引发机械性梗阻或感染。
1、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痛疼痛位于上腹部剑突下方,呈突发性剧烈绞痛,特征为间歇性发作的钻顶样痛感,发作时患者常弯腰屈膝、辗转不安。疼痛由蛔虫在胆道内蠕动刺激胆管壁神经所致,疼痛间歇期可完全缓解。发作时可能伴随面色苍白、冷汗等自主神经反应。
2、恶心呕吐多数患者会出现反射性恶心呕吐,呕吐物初期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吐出胆汁或蛔虫。呕吐与胆道痉挛及内脏神经反射有关,部分患者呕吐后疼痛可暂时减轻。持续呕吐可能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3、寒战发热当蛔虫携带肠道细菌进入胆道引发感染时,可出现寒战高热等胆管炎表现。体温多超过38.5℃,伴随脉搏增快。发热提示可能继发化脓性胆管炎或肝脓肿,需警惕感染性休克风险。
4、黄疸约三分之一患者出现轻度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黄疸因蛔虫阻塞胆总管导致胆汁淤积所致,通常为间歇性。若黄疸持续加重,需考虑合并胆总管结石或胆管狭窄。
5、腹部压痛右上腹或剑突下可有局限性压痛,但通常无肌紧张及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腹部体征与症状严重程度常不匹配是本病特点。若出现全腹压痛、肌卫,需警惕胆道穿孔可能。
胆道蛔虫病患者应禁食油腻食物,急性期需暂时停止固体饮食,缓解后可逐步过渡至低脂流质。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彻底煮熟食材,避免生食蔬菜水果。有肠道蛔虫病史者应定期驱虫治疗,出现持续腹痛、高热或黄疸加深时须立即就医。治疗期间建议卧床休息,呕吐频繁者需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