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的典型表现是风团,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风团症状。荨麻疹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风团、血管性水肿、瘙痒、皮肤划痕症、系统症状等。
1、风团:
风团是荨麻疹最常见的表现,表现为皮肤上突起的红色或苍白色斑块,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可伴有明显瘙痒。风团通常在24小时内自行消退,但可能反复发作。
2、血管性水肿:
部分荨麻疹患者会出现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皮下组织肿胀,多见于眼睑、嘴唇、手足等部位。肿胀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伴有疼痛或灼热感。
3、瘙痒:
瘙痒是荨麻疹的常见伴随症状,程度从轻微到剧烈不等。瘙痒可能先于风团出现,或在风团消退后持续存在。夜间瘙痒可能加重,影响睡眠质量。
4、皮肤划痕症:
约半数荨麻疹患者会出现皮肤划痕症,表现为皮肤受到轻微摩擦或搔抓后出现条索状隆起,伴有瘙痒。这种现象通常在30分钟内消退。
5、系统症状:
严重荨麻疹可能伴有系统症状,如发热、乏力、关节痛、恶心呕吐等。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危急症状。
荨麻疹患者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记录可能的诱发因素;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坚果等;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强体质;出现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慢性荨麻疹患者可尝试冷敷缓解瘙痒,避免热水烫洗,保持良好心态有助于病情控制。
血小板减少不一定是得了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血小板减少症只是其中一种可能。
血小板减少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引起,例如女性月经期间可能出现血小板轻度减少,妊娠期女性也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这些情况通常无须特殊处理,随着生理状态的恢复,血小板数量会逐渐恢复正常。剧烈运动后也可能出现短暂的血小板减少,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停药后血小板数量通常会回升。
病理性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需要引起重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血小板破坏增加和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会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包括血小板减少。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脾功能亢进时血小板在脾脏内滞留增加,也会引起外周血血小板减少。某些病毒感染如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等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严重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危重情况也会伴随血小板减少。
发现血小板减少时应及时就医检查,医生会根据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结果明确病因。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减少出血风险。饮食上可适量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有助于造血功能恢复。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血小板的药物,遵医嘱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