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拉肚子最常见的是肠道感染,致病微生物有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病毒及原虫等,夏天腹泻还应想到食物中毒。还有一点须提醒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孕妇的腹泻,亦应考虑到流产或早产的可能。
首先是要恰当地补液,同时观察胎儿的情况,有无流产或早产的征兆。给孕妇应用治疗腹泻的药物,但是抗生素类应格外小心,氨基甙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甲硝唑、病毒唑等,对感染性腹泻有效,但因为对胎儿有致畸作用或潜在的危害,所以都不能使用。此时可选用青霉素类如氨苄青霉素或先锋霉素类抗感染治疗,对母婴均较安全。也可给病人服用一些微生态制剂,如丽珠肠乐、整肠生、金双歧等,能调节肠道菌群,扶正抑邪。思密达有多层结构,吸附面大,又不被母体所吸收,比较安全,它不但可吸水,而且还可吸附一些致病菌,有止泻和抗菌的双重作用,可以选用。
孕妇一旦发生腹泻,主要治疗措施是适当补液,补足因腹泻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尤其是钾离子,补充因腹泻而失去的热量,同时要密切观察胎儿情况是否良好,有无早产或流产的征兆。孕妇使用抗生素当特别小心,常用的多种抗生素与抗原虫药物,除有不良反应外,不少还有潜在和常人不同的致畸可能,亦应禁用。某些较缓和的抗腹泻剂,如高岭土、果胶可用,这些药物可吸收水分减少肠蠕动;活性炭片也不妨一试。思密达是一种八面礞托石,具有较大的吸附面,不被机体吸收,它不但具有上述特性,还可吸附一些致病菌,因而安全有效。一般说来,红霉素、氨苄青霉素对母婴都是安全的。 患腹泻的孕妇一般可在24~96小时后恢复正常排便。如治疗无效,应进行粪便细菌学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同时进行肠道原虫与寄生虫检查。必要时慎行纤维乙状结肠镜检查,以除外炎症性肠病。
孕妇腹泻对胎儿的影响通常较小,但严重或持续腹泻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进而影响胎儿营养供给。主要风险包括脱水导致胎盘供血不足、电解质失衡诱发宫缩、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跨胎盘传播、营养不良影响胎儿发育、频繁腹泻增加早产风险。
1、胎盘供血不足:
孕妇严重脱水时血容量下降,胎盘血流灌注减少,可能造成胎儿短暂性缺氧。轻度腹泻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纠正,每日饮水量需达到2000毫升以上,观察尿液颜色应为淡黄色。若出现头晕、尿量减少需立即就医。
2、宫缩风险:
钾钠离子紊乱会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每日腹泻超过5次需监测胎动。建议食用香蕉、土豆等富钾食物,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加重渗透性腹泻。伴随下腹发紧时应卧床休息。
3、病原体传播:
李斯特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可能经胎盘感染胎儿,表现为发热伴水样便需血培养检测。食用巴氏杀菌乳制品、充分加热肉类可降低风险。血便或黏液便提示细菌性肠炎。
4、发育迟缓:
长期腹泻影响营养吸收,胎儿体重增长不足。建议少量多餐,选择低脂易消化的面条、米粥,补充孕妇专用复合维生素。每周体重下降超过1公斤需营养科会诊。
5、早产诱因:
前列腺素分泌增加可能诱发宫缩,妊娠晚期需特别注意。排便后温水清洗肛周,使用低敏湿巾减少刺激。每小时胎动少于3次或腹泻持续48小时以上应产科急诊。
孕妇腹泻期间应保持每日6-8餐流质饮食,如苹果泥、藕粉等富含果胶的食物帮助收敛肠道。避免高纤维蔬菜、豆类等产气食物,烹调方式以蒸煮为主。可进行轻柔的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蠕动恢复,但禁止使用止泻药物。建议记录排便次数与性状,监测体温和胎动变化,出现发热或阴道流血时需紧急医疗干预。维持环境温度26-28℃避免受凉加重腹泻,专用餐具需沸水消毒。妊娠期免疫调节变化使肠道更敏感,需特别注意食品卫生与饮食结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