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抑郁症的患者怎么办

7934次浏览

杨乐金 副主任医师

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抑郁症患者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社会支持等方式治疗。抑郁症通常由遗传因素、环境压力、神经递质失衡、创伤经历、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人际治疗侧重改善人际关系问题,心理动力学治疗探索潜意识冲突。规范的心理治疗需由专业医师制定方案,每周进行1-2次,持续数月可改善情绪调节能力。团体治疗或家庭治疗可作为辅助手段。

2、药物治疗

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盐酸帕罗西汀片等抗抑郁药需严格遵医嘱使用。药物起效通常需要2-4周,治疗期间不可自行增减药量。舍曲林片适用于伴随焦虑症状的患者,米氮平片对改善睡眠障碍有帮助。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3、物理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磁场调节大脑神经活动,改良电休克治疗适用于重症难治性患者。光照疗法对季节性抑郁有效,生物反馈训练帮助提升自我调节能力。物理治疗需在专业机构完成,治疗前需完善心电图等基础检查。

4、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生物钟,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可促进内啡肽分泌。地中海饮食模式提供足量欧米伽3脂肪酸,限制酒精摄入避免加重情绪波动。正念冥想和呼吸训练能缓解急性焦虑发作,建议每天练习10-15分钟。

5、社会支持

加入病友互助小组减少病耻感,家属应学习非批判性沟通技巧。用人单位可提供弹性工作安排,社区康复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至少3个紧急联系人名单,在症状加重时能及时获得帮助。

抑郁症患者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计划,家属应定期观察情绪变化和服药情况。保持适度社交活动但避免过度刺激,记录情绪日记帮助识别触发因素。若出现自伤念头或连续两周无法正常生活,须立即联系精神科急诊。康复期可逐步恢复工作强度,每3-6个月进行专业心理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