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勇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创科
腹膜透析患者肌酐降不下来可能与透析不充分、残余肾功能丧失、营养摄入不足、腹膜功能下降、合并感染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调整透析方案,并排查潜在病因。
透析处方未个体化调整或操作不规范会导致毒素清除不足。表现为尿量持续减少、水肿加重,需通过增加透析液交换次数、延长留腹时间或调整葡萄糖浓度优化透析方案。可配合使用药用炭片、尿毒清颗粒等辅助排毒药物。
随着透析时间延长,残余肾单位逐渐萎缩失去排泄功能。此时需重新评估KT/V值,将腹膜透析剂量提升至每周50-60升,必要时联合血液透析。注意监测肾性贫血,及时使用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纠正。
蛋白质能量消耗综合征常见于长期腹透患者。每日蛋白摄入应达1.2-1.3g/kg,优先选择鸡蛋清、鱼肉等优质蛋白。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时可短期补充复方α-酮酸片,同时补充维生素B族改善代谢。
长期透析可能导致腹膜超滤功能减退。表现为超滤量减少、葡萄糖吸收过快,需改用艾考糊精透析液或进行腹膜平衡试验。合并腹膜纤维化时需考虑转为血液透析,可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改善微循环。
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会显著影响溶质清除效率。典型症状包括透出液浑浊、腹痛发热,确诊后应立即使用注射用头孢唑林钠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并暂时改为间歇性腹膜透析模式。
腹膜透析患者应保持每日体重波动不超过0.5kg,记录24小时超滤量及透出液性状。饮食需控制磷钾摄入,避免高盐高脂食物,适量补充水溶性维生素。定期检测血常规、电解质及腹膜功能指标,出现乏力纳差等症状时需及时复诊。注意导管出口处护理,洗澡时使用防水敷料保护,预防感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