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肠镜检查有息肉需要切除吗

5.16万次浏览

姜金波 主任医师

姜金波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肠镜检查发现息肉通常建议切除,具体处理方式需根据息肉大小、形态及病理类型决定。

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突起的异常组织,多数为良性病变,但部分类型存在癌变风险。直径小于5毫米的息肉可能暂不处理,定期复查即可。这类息肉生长缓慢,癌变概率较低,医生可能建议1-3年复查肠镜观察变化。对于广基型或表面不规则的息肉,即使体积较小也倾向切除,因其病理性质更需明确。直径超过10毫米的息肉强烈建议切除,此类息肉癌变风险随体积增大而升高,内镜下切除可阻断癌变进程。腺瘤性息肉无论大小均需切除,其属于癌前病变,尤其是绒毛状腺瘤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相关的息肉需积极处理,这类患者息肉数量多且癌变率极高。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用于大部分隆起型息肉,通过套扎或电切完整去除病灶。黏膜下剥离术能处理较大或扁平息肉,完整切除率达90%以上。对于疑似恶变的息肉,切除后可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性质。多发性息肉需分次处理,避免一次性切除过多引发并发症。无法内镜切除的巨大息肉或浸润癌需转外科手术,此时需结合腹部CT等评估浸润深度。

术后需保持清淡饮食1-2天,避免粗糙食物摩擦创面。切除后1周内禁止剧烈运动,防止迟发性出血。按医嘱服用黏膜保护剂如瑞巴派特片,促进创面愈合。术后3-6个月需复查肠镜,确认切除是否彻底。长期随访计划根据病理结果制定,低风险腺瘤3年复查,高风险者1年复查。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规律排便习惯。控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这类饮食与息肉复发相关。戒烟限酒可降低新生息肉概率,特别是直肠部位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