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盼盼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型、痰湿中阻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两虚型和瘀血阻络型,治疗需根据证型采用相应中药方剂、针灸或推拿等疗法。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多因情志失调或肝肾阴亏导致,常见头晕目眩、面红耳赤、烦躁易怒等症状。治疗以平肝潜阳为主,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含天麻、钩藤、石决明等药材。针灸可选太冲、风池等穴位。日常需避免情绪激动,限制高盐饮食。
痰湿中阻型多因脾失健运、痰浊内蕴所致,表现为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舌苔厚腻。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含半夏、白术、天麻等。艾灸中脘、丰隆穴有助于化痰祛湿。患者应减少肥甘厚味摄入,适当运动促进代谢。
肝肾阴虚型常见于中老年患者,症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治疗以滋补肝肾为主,方用杞菊地黄丸或一贯煎,含枸杞、菊花、熟地黄等。针灸取三阴交、肾俞穴。需避免熬夜,适当食用黑芝麻、桑葚等滋肾食材。
气血两虚型多表现为眩晕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宜用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含黄芪、党参、当归等补益气血之品。艾灸足三里、气海穴可增强疗效。饮食应增加红枣、山药等补气养血食物,避免过度劳累。
瘀血阻络型常见头痛如刺、舌质紫暗,多因久病入络或气滞血瘀所致。治疗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含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药。针灸取合谷、血海等穴位。需保持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忌食生冷油腻。
高血压患者需长期规律监测血压,中医治疗期间应配合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和情绪调节。不同证型可能相互兼夹或转化,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避免自行配伍方剂。若出现剧烈头痛、视物模糊等急症表现,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