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膀胱肿瘤的严重程度通常根据肿瘤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进行划分,主要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两类。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指肿瘤局限于膀胱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未侵犯膀胱肌层。病理分级通常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分级系统,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低级别肿瘤细胞分化较好,生长缓慢,复发概率较低;高级别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更容易复发和进展。临床分期根据肿瘤侵犯深度分为Ta期、T1期和原位癌,其中Ta期肿瘤局限于黏膜层,T1期肿瘤侵犯黏膜下层。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指肿瘤已侵犯膀胱肌层或更深层组织。病理分级多为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细胞异型性显著,增殖活跃。临床分期从T2期开始,T2期肿瘤侵犯肌层,T3期肿瘤穿透肌层侵犯膀胱周围脂肪组织,T4期肿瘤侵犯邻近器官如前列腺、子宫或盆壁。这类肿瘤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预后较差。
转移性膀胱癌指肿瘤已扩散至区域淋巴结或远处器官。N分期表示淋巴结转移情况,N1期指单个淋巴结转移,N2期指多个淋巴结转移,N3期指转移淋巴结固定或侵犯周围组织。M分期表示远处转移,M1期指存在远处器官转移如肺、肝或骨转移。这类患者通常需要系统性治疗如化疗或免疫治疗。
根据肿瘤数量、大小、病理分级、是否伴发原位癌等因素评估复发风险。低危组为单发、小于3厘米、低级别Ta期肿瘤;中危组为多发或大于3厘米的低级别Ta期肿瘤;高危组为高级别T1期肿瘤或伴发原位癌。复发风险分级有助于制定个体化随访和治疗方案。
近年来基于基因表达谱将膀胱肿瘤分为管腔型、基底型和神经内分泌型等分子亚型。管腔型肿瘤表达尿路上皮分化标志物,对化疗敏感;基底型肿瘤表达基底细胞标志物,侵袭性强;神经内分泌型肿瘤具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特征,预后最差。分子分型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膀胱肿瘤患者应定期进行膀胱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尿液细胞学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避免接触芳香胺类化学物质。饮食上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适量补充优质蛋白。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治疗方案,包括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膀胱灌注治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等。术后需遵医嘱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复发或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