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泉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中医科
白酒适量饮用可能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但过量摄入会导致肝脏损伤、胃肠刺激等健康风险。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其作用机制包括扩张血管、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等。
白酒中的乙醇可通过扩张外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短期内可能改善手脚冰凉症状。但该作用具有时效性,且长期饮酒反而可能导致血管弹性下降。高血压患者应避免饮酒。
低剂量乙醇可暂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放松感。这种作用可能帮助缓解精神压力,但会降低注意力和反应速度。驾驶或操作机械前严禁饮酒。
餐前少量饮用白酒可能促进胃酸和消化酶分泌,有助于食物消化。但胃溃疡、胃炎患者饮酒会加重黏膜损伤,出现胃痛、反酸等症状。
肝脏需要分解90%以上的乙醇,长期饮酒会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可能发展为酒精性肝炎。饮酒同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会加重肝损伤。
乙醇代谢会消耗维生素B族,影响糖代谢过程。酗酒者易出现维生素B1缺乏症,表现为周围神经炎。饮酒还会干扰钙、镁等矿物质吸收。
健康成年人每日乙醇摄入量不宜超过25克,相当于50度白酒50毫升。饮酒时应搭配高蛋白食物,避免空腹饮用。慢性肝病、胰腺炎、痛风等患者应严格戒酒。出现酒后持续头痛、呕吐或意识障碍需立即就医。建议通过运动、冥想等更安全的方式替代饮酒的放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