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霞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长期拉稀便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危害。腹泻持续超过两周称为慢性腹泻,通常与肠道菌群失衡、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乳糖不耐受、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因素有关。
频繁腹泻会导致体内水分大量流失,严重时可出现皮肤弹性下降、尿量减少、口渴等症状。婴幼儿及老年人脱水风险更高,可能出现嗜睡或意识模糊。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盐缓解,重度需静脉补液治疗。
腹泻时钠、钾等电解质随粪便排出,可能引发低钾血症导致肌无力、心律失常,低钠血症则可能引起头痛、恶心。临床常用氯化钾缓释片、口服补液盐Ⅲ等纠正失衡,严重者需监测血生化指标。
长期腹泻影响营养吸收,可能导致体重下降、贫血、维生素缺乏。脂肪泻患者可能出现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如夜盲症或出血倾向。建议采用低脂易消化饮食,必要时补充胰酶肠溶胶囊、复合维生素片等。
炎症性肠病或感染性腹泻反复发作可损伤肠黏膜,加重吸收功能障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能出现血便、里急后重,需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酪酸梭菌活菌散等药物控制炎症。
慢性腹泻者肠道屏障功能减弱,细菌易位可能引发败血症等全身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需警惕艰难梭菌感染,可选用万古霉素胶囊、非达霉素片等针对性治疗。
长期腹泻患者应记录排便频率和性状变化,避免摄入生冷、辛辣及高乳糖食物。建议选择低渣饮食如米粥、面条,适量补充益生菌制剂。若伴随发热、血便、体重骤降等症状,或腹泻持续超过一个月,须及时进行肠镜、粪便钙卫蛋白检测等检查。日常注意餐具消毒,便后彻底清洁双手,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