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威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肛门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排便习惯、病毒感染、饮食结构失衡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便血、肛门异物感、排便困难、黏液分泌、肛门瘙痒等症状。肛门息肉可通过调整饮食、改善排便习惯、药物治疗、手术切除、定期复查等方式干预。
部分肛门息肉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基因突变导致肠黏膜细胞异常增生有关。此类患者通常无明显诱因即可发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偶发便血。建议有家族史者定期进行肛门指检或肠镜检查,日常需避免高脂饮食刺激。
长期肛窦炎、直肠炎等炎症性疾病可反复刺激黏膜,导致局部组织增生形成息肉。常伴随排便疼痛、里急后重感。临床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栓剂等抗炎药物,同时需治疗原发炎症病灶。
长期用力排便或久蹲厕所会增加肛管压力,机械性摩擦易诱发黏膜损伤后增生。这类息肉多位于齿状线附近,质地较软。改善排便习惯需保持每日定时如厕,每次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必要时可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粪便。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可能引起肛周尖锐湿疣样息肉,表面呈菜花状突起,易出血且传染性强。确诊需进行HPV分型检测,治疗可选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局部涂抹,配合冷冻或激光等物理疗法清除病灶。
长期缺乏膳食纤维的饮食会使粪便干硬,增加肛管黏膜机械性损伤概率。这类患者常合并便秘症状,息肉多呈广基型。日常应增加西蓝花、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必要时短期使用开塞露帮助排便。
肛门息肉患者日常需保持肛门清洁干燥,便后可用温水坐浴10分钟。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肛门镜检查,若发现息肉增大、出血量增多或伴随肛门坠胀感,应及时就诊。术后患者应避免久坐久站,可进行提肛运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