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霞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黑色粪便可能是由饮食因素、药物作用或消化道出血等原因引起的。黑色粪便可能与食用动物血制品、服用铁剂或铋剂、上消化道出血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食用动物血制品如鸭血、猪血等,其中的血红蛋白在肠道内氧化后会使粪便呈现黑色。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停止食用后粪便颜色可恢复正常。部分人群进食大量深色食物如黑芝麻、桑葚等也可能导致短暂性黑便。
服用补铁药物如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或胃黏膜保护剂如枸橼酸铋钾颗粒时,药物中的金属成分与肠道硫化物结合形成黑色硫化铁,可导致无痛性黑便。通常在停药后2-3天粪便颜色逐渐恢复。
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胃酸作用下转化为黑色的酸化正铁血红素,经肠道细菌作用形成硫化铁,表现为柏油样黑便。常见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疾病,可能伴随呕血、头晕、心悸等症状。胃溃疡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有关,十二指肠溃疡常见于胃酸分泌过多人群。
下消化道高位出血如小肠出血时,若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也可能出现黑便。肠道息肉、肿瘤等病变引起的慢性出血,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可能伴有消瘦、贫血等表现。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引起凝血功能障碍时,也可能出现黑便。
发现黑色粪便时应先回顾近期饮食和用药史,若排除食物和药物因素,或伴有腹痛、乏力等症状,需及时消化内科就诊。建议完善粪便隐血试验、血常规、胃镜等检查。日常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量饮酒和辛辣刺激食物,规范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肝硬化患者应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