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静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医内科
预防眼袋可通过轻柔按摩、穴位按压、淋巴引流、热敷辅助、仪器辅助等方式改善眼周循环。眼袋形成可能与遗传、衰老、用眼过度等因素有关,长期坚持正确按摩手法有助于缓解症状。
用无名指指腹从内眼角向外眼角轻推,沿下眼睑呈弧形滑动,重复5-10次。动作需缓慢均匀,避免拉扯皮肤。配合含咖啡因的眼霜可增强效果,如珀莱雅双抗小夜灯眼霜。按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水分滞留。
重点按压攒竹穴、睛明穴、承泣穴等眼周穴位,每穴按压3-5秒后放松。攒竹穴位于眉头凹陷处,按压时闭眼深呼吸。穴位刺激能调节气血运行,改善眼周代谢。建议使用圆头美容棒辅助,避免指甲划伤皮肤。
从眼头向太阳穴方向滑动,再沿耳前向下至锁骨凹陷处轻推。淋巴引流需保持单向操作,力度以皮肤轻微移动为宜。可搭配含七叶树提取物的眼膜使用,如薇诺娜紧致眼膜。每周3次有助于消除组织间隙积液。
按摩前用40℃左右热毛巾敷眼1-2分钟,或使用蒸汽眼罩预热。热敷能软化角质层,扩张毛细血管,提升后续按摩效果。注意温度不超过45℃,避免烫伤。敏感肌肤可选择低温模式的美容仪辅助。
射频类美容仪通过热能刺激胶原再生,微电流仪可增强肌肉收缩力。使用前需清洁皮肤并涂抹导电凝胶,避开眼球区域。初用者建议选择最低档位,每周2-3次,每次不超过10分钟。仪器使用后需加强保湿。
预防眼袋需综合管理,除按摩外应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睡前大量饮水。长期面对电子屏幕时,每2小时闭眼休息5分钟或用人工泪液滋润。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K和胶原蛋白,适量食用蓝莓、菠菜、三文鱼等食物。若眼袋伴随红肿疼痛,应及时就医排查肾脏或甲状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