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兆如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肝胆外科
乙肝病毒携带者怀孕可能会传染给婴儿,但通过规范干预可大幅降低传播概率。传播风险主要与孕妇体内乙肝病毒载量、e抗原状态以及分娩方式等因素有关。
若孕妇体内乙肝病毒DNA载量较高或e抗原阳性,母婴传播风险显著增加。病毒可能通过胎盘、产道或产后密切接触传播给婴儿。孕期未接受抗病毒治疗且未给新生儿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疫苗的情况下,传播概率可达较高水平。这类孕妇需在妊娠中晚期遵医嘱使用替诺福韦酯等抗病毒药物,以降低病毒载量。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需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并按计划完成后续疫苗接种。
若孕妇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且e抗原阴性,母婴传播风险较低。但仍需确保新生儿在出生后12小时内完成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并严格遵循0-1-6月的疫苗接种程序。哺乳期间母亲乳头皲裂或婴儿口腔黏膜破损时,可能通过体液接触传播病毒,需暂停哺乳直至伤口愈合。
所有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应在孕早期进行乙肝两对半和病毒载量检测,孕期定期监测肝功能。分娩后新生儿需在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后7-12个月复查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保持哺乳期乳头完整清洁,避免咀嚼食物喂养婴儿。家庭成员应接种乙肝疫苗,日常用品分开使用并定期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