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栋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胃蛋白酶1偏低不一定是癌症,可能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不足等非癌性疾病有关。胃蛋白酶1偏低主要与胃黏膜萎缩、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药物影响、自身免疫性胃炎、营养不良等因素相关,需结合胃镜及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
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导致胃蛋白酶1分泌减少。胃黏膜萎缩时,主细胞数量下降,影响胃蛋白酶原合成。患者常伴有上腹隐痛、餐后饱胀感,可通过胃镜检查确诊。治疗需根除幽门螺杆菌,并遵医嘱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咀嚼片、瑞巴派特片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发慢性炎症,长期未治疗可能导致胃蛋白酶1水平降低。感染者可能出现口臭、反酸等症状,可通过碳13呼气试验检测。标准治疗方案包含克拉霉素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和质子泵抑制剂三联疗法。
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可能抑制胃酸分泌,间接导致胃蛋白酶1水平下降。这类药物常用于胃食管反流病治疗,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避免擅自长期使用。
自身免疫攻击胃壁细胞会导致胃酸和胃蛋白酶1分泌减少。这类患者可能合并恶性贫血,血清抗壁细胞抗体检测呈阳性。治疗需补充维生素B12注射液,并定期监测胃镜变化。
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障碍会影响胃蛋白酶原合成。素食者或长期节食人群可能出现指标偏低,伴随体重下降、乏力等症状。需调整饮食结构,适量增加瘦肉、鸡蛋等优质蛋白摄入。
发现胃蛋白酶1偏低时应完善胃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日常需规律进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规范治疗,长期服用抑酸药物者应定期复查胃功能。胃癌筛查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胃蛋白酶原比值检测联合胃镜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