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兆如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肝胆外科
胆结石患者切除胆囊后可能出现消化功能适应性改变,但多数人可逐渐恢复正常生活。胆囊切除术是治疗症状性胆结石的常见方式,术后身体会通过胆管代偿性扩张来调节胆汁排放。
胆囊切除术后早期可能出现脂肪消化吸收不良,表现为进食油腻食物后腹泻或腹胀。这是由于胆汁持续缓慢排入肠道而非集中排放,导致脂肪类食物消化效率暂时下降。术后3-6个月内,肝内外胆管会逐渐代偿性扩张,部分替代胆囊的胆汁储存功能,约80%患者消化症状可自行缓解。术后饮食建议从低脂饮食开始,逐步增加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摄入,避免暴饮暴食。
少数患者可能发生术后并发症如胆管损伤或胆总管结石,表现为持续腹痛、黄疸或发热。约5-15%患者可能出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与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或残留胆管结石有关。极少数情况下,长期胆汁持续排放可能增加结肠病变风险,但现有研究尚未形成明确结论。对于术后持续存在消化不适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胰酶制剂或胆汁酸结合剂改善症状。
术后应保持规律饮食节奏,每日可分5-6次少量进食以刺激胆汁分泌。建议每年进行肝功能检查和腹部超声监测,避免长期高胆固醇饮食。如出现体重持续下降、陶土样大便或反复右上腹痛,需及时就医排除胆管狭窄或残余结石。多数患者术后1-2年可完全适应无胆囊状态,生活质量与常人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