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杉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中医科
清内热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饮水量、适度运动、中药调理、穴位按摩等方式改善。内热可能与阴虚火旺、胃肠积热、肝郁化火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口干舌燥、面红目赤、便秘尿黄等症状。
适量食用绿豆、苦瓜、莲藕等清热食物有助于缓解内热。绿豆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苦瓜能清肝明目,莲藕可滋阴润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内热症状。长期饮食不当可能导致胃肠积热,引发口臭、牙龈肿痛等表现。
每日保持充足水分摄入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清除体内热毒。可饮用菊花茶、金银花茶等具有清热功效的代茶饮。水分不足可能导致津液亏损,加重阴虚火旺,出现咽喉干燥、皮肤粗糙等症状。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应少量多次补充。
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有助于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过度剧烈运动可能耗气伤阴,反而加重内热。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大汗淋漓。长期缺乏运动可能导致气机郁滞,化生内火,表现为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等肝郁化火症状。
可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知柏地黄丸、龙胆泻肝丸、黄连上清片等中成药。知柏地黄丸适用于阴虚火旺型内热,龙胆泻肝丸针对肝火旺盛,黄连上清片改善上焦热盛。中药调理需辨证施治,不当使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
经常按摩太冲穴、合谷穴等穴位有助于清热泻火。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按压可疏肝泻热。合谷穴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刺激能清热解表。按摩力度以酸胀感为宜,每次持续3-5分钟,每日重复进行。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预防内热产生。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冬季不宜过度进补温燥食物。若内热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随发热、出血等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器质性疾病。日常可练习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调节情志,避免情绪波动引发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