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杉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中医科
女性月经期间一般可以艾灸,但需避开腰腹部穴位。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能帮助缓解痛经、经血排出不畅等问题。若经量过大或体质偏热,则不建议艾灸。
经期艾灸可选择三阴交、足三里等下肢穴位,有助于调节气血运行而不直接刺激子宫。艾灸时需注意控制温度与时间,避免烫伤皮肤或过度刺激导致经量异常。体质虚寒者艾灸后可能感觉小腹温暖、痛经减轻,此时可配合饮用红糖姜茶增强效果。
经期艾灸需严格避开关元、气海等腰腹部穴位,以免加速盆腔充血导致经量骤增。阴虚火旺者可能出现口干舌燥、经色鲜红量多等不适,此类人群应暂停艾灸。使用艾灸盒时须保持通风,防止烟雾诱发呼吸道不适。
月经结束后3天可恢复常规艾灸调理。若艾灸后出现持续头晕、经期延长超过7天或经血颜色异常发暗,应及时就医排查子宫内膜病变等问题。日常可记录经期反应与艾灸效果,帮助医生判断个体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