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通内科
食物中毒呕吐后可通过停止进食、补充水分、调整饮食、观察症状、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食物中毒通常由细菌感染、毒素污染、病毒侵袭、化学物质刺激、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
发生呕吐后应立即停止摄入任何食物,避免加重胃肠负担。此时胃肠黏膜处于应激状态,继续进食可能刺激呕吐反射或导致毒素进一步吸收。可暂时禁食4-6小时,待呕吐缓解后再尝试少量饮水。
呕吐会导致体液和电解质大量流失,需要少量多次补充温水或口服补液盐。每次饮用50-100毫升,间隔10-15分钟,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发再次呕吐。可观察尿液颜色判断脱水程度,若呈深黄色需加强补液。
症状缓解后应从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藕粉、苹果泥等低渣食物。逐渐过渡到馒头、面条等易消化主食,避免油腻、辛辣、高糖食物。恢复期可适量补充含益生菌的酸奶,帮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
需持续监测体温、脉搏、意识状态等指标。若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8.5℃、血便、少尿、意识模糊等症状,提示可能出现严重脱水或全身感染。记录呕吐物性状、频率以及是否含有血丝等异常成分。
婴幼儿、孕妇、老年人或基础疾病患者出现呕吐需立即就医。严重中毒可能需要洗胃、静脉补液或抗生素治疗。就医时应携带可疑食物样本,便于进行病原学检测。医生可能会开具蒙脱石散、盐酸洛哌丁胺胶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进行对症处理。
恢复期间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餐具需煮沸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后续1-2周内保持清淡饮食,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建议制作饮食日记记录可疑致敏食物,未来3-6个月内避免食用可能引发过敏的海鲜、野生菌类等高风险食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确保毒素未造成器官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