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莉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血液内科
儿童贫血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治疗基础疾病、改善吸收功能、定期监测等方式改善。儿童贫血通常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慢性失血、生长发育过快、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摄入是改善营养性贫血的基础措施。动物肝脏、血制品、红肉等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菠菜、黑木耳等植物性食物需配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每日需保证适量蛋类、肉类及深色蔬菜摄入,避免饮茶影响铁吸收。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葡萄糖酸亚铁、右旋糖酐铁、蛋白琥珀酸铁等补铁药物。药物补充需注意疗程完整,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仍需继续补铁4-6周以补充贮存铁。用药期间可能出现黑便等正常反应。
由消化道出血、寄生虫感染等引起的继发性贫血,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消化性溃疡需抑酸护胃,钩虫病需驱虫治疗。长期慢性炎症导致的贫血可能需要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
合并慢性腹泻或胃肠道手术史的患儿需排查吸收不良综合征。可补充锌元素改善肠黏膜修复,必要时使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乳糜泻患儿需严格无麸质饮食。
治疗期间每2-4周复查血常规,观察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变化趋势。铁剂治疗2周后血红蛋白应上升10-20g/L,若无明显改善需重新评估诊断。重度贫血或治疗效果不佳者需转诊血液专科。
日常护理需注意餐间避免饮用浓茶咖啡,补铁期间可搭配猕猴桃、鲜枣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适度增加瘦肉、蛋黄等优质蛋白摄入,烹饪选用铁锅可增加膳食铁含量。建立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造血功能恢复。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贫血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