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玮琰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眼科
斜视的后天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屈光不正、眼部外伤、神经系统疾病、眼部肿瘤等。斜视可能与双眼视力发育异常、眼外肌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眼球偏斜、复视等症状。
部分斜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父母或近亲属有斜视病史可能增加患病概率。这类情况通常需要通过视觉训练结合手术矫正,常用治疗药物包括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阿托品眼用凝胶等。家长需定期带孩子进行视力筛查,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
高度近视、远视或散光未及时矫正可能导致调节性斜视。长期未矫正的屈光不正会使眼外肌持续处于异常紧张状态,进而引发眼球位置偏移。需通过验光配镜矫正屈光度,严重者可考虑注射A型肉毒毒素或行眼肌手术。
眼眶骨折、眼外肌损伤等外伤可直接破坏眼球运动平衡机制。这类斜视常伴有眼球运动受限、疼痛等症状,需通过眼眶CT明确损伤程度,必要时采用眼肌缝合术或眼眶修复术,术后可配合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
脑瘫、脑肿瘤或脑血管病变可能影响支配眼外肌的颅神经功能。这类斜视多表现为麻痹性眼球偏斜,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同时使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严重者需行眼肌移位术改善外观。
眼眶血管瘤、横纹肌肉瘤等占位性病变可通过机械压迫导致斜视。患者常伴有眼球突出、视力下降,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治疗包括肿瘤切除联合放射治疗,术后可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缓解干眼症状。
预防斜视需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儿童应每半年进行一次视力检查。发现眼球偏斜或视物重影时应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日常可进行眼球运动训练,如交替注视远近物体,有助于改善眼肌协调性。饮食上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A和叶黄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等,对视觉发育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