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曹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呼吸内科
发热主要分为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中枢性发热、功能性发热和药物热五种类型。
感染性发热是最常见的发热类型,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常见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尿路感染等。感染性发热通常伴随畏寒、乏力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治疗需针对病原体选择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如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奥司他韦胶囊等。
非感染性发热主要由非感染性疾病引起,如风湿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这类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体温波动较大,可能伴随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诊断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以原发病为主,可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缓解症状。
中枢性发热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导致,常见于脑出血、脑外伤、脑肿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这类发热体温较高且不易退热,可能伴随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同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必要时可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等药物。
功能性发热多见于年轻女性,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体温多在37.3-38℃之间波动,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状况良好。这类发热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可能伴随心悸、多汗等症状。治疗以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为主,可配合谷维素片等药物,同时注意心理疏导。
药物热是由于药物过敏或特异质反应引起的发热,常见于抗生素、抗癫痫药等药物使用后。发热多在用药后7-10天出现,停药后体温可恢复正常。可能伴随皮疹、关节痛等症状。治疗需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使用氯雷他定片等抗过敏药物。
发热期间应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水以促进代谢。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适量食用米粥、面条等食物。高热时可采取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若发热持续3天以上或体温超过39℃,或伴随意识改变、抽搐、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不同人群如婴幼儿、孕妇、老年人发热需特别注意,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