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杉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中医科
黄胆型肝炎可通过病因治疗、护肝药物、免疫调节、并发症处理及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病毒感染、酒精损害、药物毒性、代谢异常或自身免疫反应等原因引起。
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特异性措施。病毒性肝炎需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酒精性肝病必须严格戒酒;药物性肝损伤需停用相关药物;自身免疫性肝炎需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常用护肝药物包括多烯磷脂酰胆碱、复方甘草酸苷、双环醇等,可修复肝细胞膜、降低转氨酶。部分患者需补充维生素K改善凝血功能,重度黄疸者可能需使用熊去氧胆酸促进胆汁排泄。
对于免疫介导的肝损伤,可能采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与免疫指标,注意预防感染等不良反应。
出现肝性脑病需限制蛋白质摄入并使用乳果糖;腹水患者需利尿治疗;合并感染者需及时使用抗生素。严重肝功能衰竭需评估是否需人工肝支持或肝移植。
绝对卧床休息减轻肝脏负担,恢复期逐步增加活动量。饮食选择高热量、适量优质蛋白、低脂易消化食物,严禁饮酒。每日监测体重、尿量变化,定期复查肝功能与腹部超声。
患者饮食应以米面等碳水化合物为主,适量摄入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避免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可适量食用冬瓜、薏仁等利水食材,注意补充B族维生素。恢复期可进行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严格遵医嘱用药,禁止自行服用保健品或中药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