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威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全身发热可能与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药物反应、中暑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对症治疗与病因治疗改善症状。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发热最常见原因,如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病原体刺激免疫系统释放致热原,引起体温调节中枢上调设定点。治疗需针对病原体选择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如头孢克肟、阿昔洛韦等,同时配合物理降温。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基础代谢率升高导致持续性低热,常伴心悸、消瘦。需通过甲巯咪唑等抗甲状腺药物控制激素水平,严重者可考虑放射性碘治疗。
更年期女性或焦虑症患者可能出现阵发性潮热,与下丘脑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有关。建议保持环境凉爽,穿着透气衣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谷维素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抗生素、抗癫痫药等可能引起药物热,通常出现在用药后7-10天,体温呈弛张热型。需及时停用致敏药物,更换替代治疗方案,并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缓解过敏反应。
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可致高热,伴皮肤干燥、意识模糊。需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冰袋冷敷大动脉处,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严重者需静脉输注生理盐水。
建议监测体温变化,发热期间保持每天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选择绿豆汤、西瓜等清热食材。衣着宜宽松透气,室温控制在24-26℃。若体温持续超过38.5℃并伴随头痛、皮疹、意识障碍等症状,或发热超过3天无缓解,需及时就医排查结核、红斑狼疮等隐匿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