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学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中医科
眩晕症可能由内耳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心血管疾病、精神心理因素及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眩晕症的常见病因主要有内耳平衡器官功能障碍、脑部供血不足、高血压、焦虑障碍以及特定药物的不良反应。
内耳中的前庭系统负责维持平衡,当出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梅尼埃病或前庭神经炎时,耳石脱落、内淋巴液异常或炎症刺激均可导致强烈旋转性眩晕。这类疾病常伴随耳鸣、听力下降或恶心呕吐,需通过耳石复位术、利尿剂或激素治疗缓解症状。
小脑梗死、脑干缺血或多发性硬化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破坏平衡传导通路,引发持续性眩晕伴共济失调、复视等症状。这类眩晕需通过头部影像学检查确诊,治疗包括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针对性方案。
低血压、心律失常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会导致脑部血流灌注不足,诱发短暂性头晕或视物旋转。患者可能出现黑矇、冷汗等前驱症状,需通过动态心电图、血管超声评估,纠正原发病后眩晕可缓解。
长期焦虑或惊恐障碍患者易出现非旋转性头晕,伴随心悸、过度换气等自主神经症状。这种心因性眩晕与紧张时前庭系统敏感性增高有关,认知行为治疗和抗焦虑药物可改善症状。
部分抗生素、抗癫痫药或降压药物可能损伤前庭毛细胞或影响中枢神经递质,导致剂量相关性头晕。常见于链霉素、卡马西平等药物使用期间,调整用药方案后症状多可逆转。
眩晕发作期间应保持静卧避免跌倒,减少头部剧烈转动。饮食需限制钠盐摄入以防内耳水肿,适量补充维生素D可促进耳石稳固。慢性眩晕患者可进行前庭康复训练,逐步提高平衡耐受性。若眩晕伴有剧烈头痛、言语障碍或肢体无力,需立即排查脑血管意外。